生物识别“联姻”理财机器人 下个智能金融时代
相比前三家银行,花旗银行则是将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拓展到了市场,今年已经陆续在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推出了“语音认证”服务,用户通过电话与客服简单交流后,系统会快速核对客户身份。据悉,花旗银行的短期目标是在2017年完成对亚太地区12个零售银行市场的语音认证服务覆盖(参见下图)。
在金融领域,类似上述四家银行的举动可谓应接不暇,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都在跃跃欲试。除了美国银行巨头,巴克莱、渣打和汇丰银行在今年也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各自的生物特征认证服务。
为了充分理解这个趋势背后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金融领域会在这一年进入一个智能识别应用的爆发年?
生物特征识别弥补了传统身份鉴定的缺陷
其实,生物特征识别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采用了,合约需要“签字画押”就是原始的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方法靠的是肉眼比对真伪,效果和效率上都差强人意,所以“签字画押”更多成为了一种心理层面的约束。而计算机、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让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应用在效果和效率上大幅提升,现如今行业已经踏入了“智能识别时代”。
在“智能识别”出现以前,传统身份鉴定主要依靠两种方式:种是通过鉴定用户自己设置的密码内容,比如文字密码、数字密码、图形密码;第二种是通过鉴定含有用户身份信息的实体物件,比如智能身份证、银行U盾、智能门卡。这两种方式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密码容易遗忘,含有身份信息的设备容易被伪造或被盗,这个时候生物特征识别恰恰弥补了传统身份鉴定的缺陷。
生物特征识别具有不易遗忘和不易伪造的优点,它利用人体固有特征进行身份鉴定,这些“固有特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特征”,又称为“静态特征”,比如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指纹、脸纹、眼纹等等;第二种是“行为特征”,又称为“动态特征”,比如我们的笔迹、声音、步态等,虽然这些特征受后天影响较大,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特征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生物特征识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这类型识别设备的成本过高,所以在早期主要为政府部门所用。比如,美国入境关口采集来访者的指纹,从而鉴定他们与签证申请者的身份是否吻合。商业领域的使用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验证员工身份,医院鉴定患者身份等方面。而随着该技术准确度的提升,硬件成本的下降以及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生物特征识别在大众市场推广已具备足够的条件。
大众市场发展的推力:准确度+低成本+智能手机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发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1969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推动指纹自动认证流程,随后的40多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发从未间断过,每隔一段时间都有重大突破。根据2014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对多项生物特征识别的技术测评,其中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的优算法在数据库中的准确率都超过了90%。各种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的1比N鉴别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数百万人中查找一个人将不再是大海捞针。
生物特征识别准确度进步的步伐有多大呢?
举一个发生在15年前的例子:
2001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超级碗”橄榄球决赛上,警方采用了脸部识别技术,目的是为了分辨观众中有没有混入通缉犯。然而,后的监测结果是一个真正的通缉犯都没有抓到,反而把很多无辜观众误判成了违法分子。在当时,脸部识别技术远远达不到大众普及的要求。
2001年以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计算和云技术给生物特征识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技巧,为科技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15年的积累和尝试,才有了例如今年万事达在欧洲12个国家推出的“刷脸支付”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脸部和指纹识别来简化网上购物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