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盘式工业制动器:KEST工业制动刹车系统气动油压刹车机械驱动
2016盘点之云计算:互联网巨头们的多维战争
先是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高调表示其云计算业务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纳德拉也在微软年度股东大会上以2018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誓师。与此同时,阿里云加紧数据中心的化布局,腾讯、百度、网易、金山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动作频频。
不同于创业者在直播、VR等领域热闹,虽然国内外云计算领域出现了UCloud、Salesforce等创业公司,可回顾整个2016年,云计算市场更像是一场巨头之间的战场。在此,笔者从云计算的现有格局、化策略、未来趋势等维度进行盘点。
平台化和场景化,互联网巨头的不同选择
有趣的是,在近一年的布局中,相比于运营商和IT巨头们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青睐,蜂拥而上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然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选择。
一类是以阿里云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得益于阿里一贯的平台式思维,2016年阿里在云计算领域终于选择平台化作为商业模式。简单来说,阿里云主要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并以此来吸引PaaS和SaaS类的合作伙伴,同时自身又扮演者“应用超市”的角色,将自家及合作伙伴的PaaS或SaaS服务在其所建立的云计算平台上按需售卖给需要的客户。
另一类是以网易、京东为代表提供场景化云服务的厂商。对于此类商业模式,各家有着不同的说法,或是解决方案或是垂直化服务,而“场景化”似乎是在2016年比较流行的说法。举个例子来说,京东云选择了电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为主要服务,不难发现针对特定场景的定位。无独有偶,网易云已经上线的网易蜂巢、云信、七鱼、易盾等有着同样的打算,基于自身十多年的互联网研发经验,在云服务上瞄准了IM通讯、智能客服、反垃圾、直播等领域。
第三类可以看作是前两类的合二为一,毕竟“通吃”早已是互联网巨头们熟悉的策略。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就是腾讯和百度。一方面试图追赶阿里而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动作频繁,有了这个基础,网络、存储、计算等自然而然的成了核心服务。另一方面,在国内云计算“一超多强”的布局下,腾讯和百度也看到了场景化云服务的商机,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发力的百度云,针对娱乐、金融、营销等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平台化还是场景化,多半是互联网厂商在早期进入市场的不同选择,尤其是在阿里云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百度、京东、网易、金山等避免与之直接竞争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等平台式玩家对PaaS和SaaS类合作伙伴的扶持必然会损害到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利益。除此之外,这些互联网公司进军云计算领域的时候,或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选择了自建基础设施平台,而随着云计算的逐渐成熟也相继切入基础设施云服务。比如京东云上把弹性计算、网络、数据库等作为主要产品,网易云也借网易蜂巢这一容器云产品,不断丰富数据库、CDN、对象存储等曲线进军基础设施云服务。
这也就印证了一个说法:“未来公有云市场存活下来的不会是几十家,而是几家。”似乎为现有的市场格局作出了一个预判,接下来的5年内,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将逐渐升温。其实站在客户的角度不难理解可能的结局,在云服务普及的情况下,跨平台无疑会增加服务的成本和稳定性。不管是场景化还是平台化,野心驱动下的云计算竞争终将殊途同归,2016年互联网巨头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