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与产业发展各项利好指标带动下,即将过去的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等屡屡成为行业头条热点。
1.工匠精神
2016年3月发布的近两万字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其第三部分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两会报告提出“工匠精神”,这意味着把精益生产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如果说品质生活是人类在工业时代的追求之一,那么精益生产则是制造领域的目标,而工业4.0是来成就精益生产的。
“工匠精神”也是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宝贵的精神,二者有着高度的融合性。“工匠精神”不是守成,不是守旧,不是一味地恪守传统而裹足不前,恰恰相反,而是善于用创新的精神去对产品精雕细琢、反复对此,找到做好的结果,体现出大的价值,创造出的产品品质,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创造精神。
2.工业4.0
“工业4.0”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也是未来的一个新常态,代表着一种融合,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而我国制造目前在工业2.0和3.0上有很多需要补课的内容,比如汽车飞机的发动机和芯片、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关键技术等。
3.互联网+
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打造“互联网+”,实质上就是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4.中国智造
2015年5月19日,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镇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工业向中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是重塑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在2016年接近尾声之时,我国的智造产业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但这些成就高度依托于国家重大专项和国防工业建设,总体来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建设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