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在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较好的北方平原地区,开始尝试无人机植保的地区越来越多,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时间植保无人机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对于“光环”加身的植保无人机来讲,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难题。
多方面技术突破连连 植保无人机发展潜力足
日前,极飞科技发布了一套名为“天目”的无人机视觉系统,有效解决了植保无人机夜间避障的问题,从此植保无人机摆脱了“夜盲症”的尴尬。无独有偶的是大疆也紧随其后,推出了一款植保无人机MG-1S,MG-1S集成了大疆的新技术,在飞行安全、环境感知、喷洒系统、以及系统定位等方面做了提升,可实现全天候自主作业。无论是极飞科技还是大疆科技都能够在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那么植保无人机还需突破哪些障碍?据了解,我国植保无人机面临着与低空低量施药所配套的施药技术的缺乏、航空专用剂研发不成熟、夜间避障及人才紧缺等多方面问题。此外,无人机的续航问题也被屡次诟病。
数据显示:中国农民人均管理的耕地面积仅为7亩。这一数值在日本为27亩,而在美国则高达1445亩。在植保航空作业渗透率这一项,中国2%的数据,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
不过,差距的背后也体现出我国的植保无人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农业植保机的效率是人工打药的40倍。”大疆行业应用总监徐华滨表示,“从市场需求端来看,今后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人力成本的上升,植保无人机会有很大的市场。”
目前我国的植保航空作业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同时也要平衡好植保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资金紧缺的现状,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植保无人机能够更加地完成任务,满足农户的更大需求。
(原标题:植保无人机“光环” 背后诸多障碍待突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