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早先智慧城市试点中由IBM、思科等境外品牌扮演引路人角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已经变更为本土势力,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早在去年12月16日,国家主席在乌镇峰会开幕致辞中就提出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一重大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等主张,指明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全面调查和摸清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面对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等26个部委联合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和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并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业内预测,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提速,“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总资金投入将达到2万亿。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具有光明前景但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些许问题,比如“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信息孤岛”整合难度大、单纯依赖技术手段治理城市等。
其一,“重项目、轻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很多城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就竞相上马、立项施工。多地政府在建设中决策随意,智慧城市发展缺乏长远的制度保障,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其二,“千城一面”格局显现。我国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由政府主导,政府容易沿袭以往的城市建设经验和思路,进而演变成路径依赖性,制约了城市的创新发展,导致各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同小异、功能重复。
其三,“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技术层面,智慧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在建设层面,城市各部门因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形成大量信息化孤岛。在管理层面,城市部门横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信息化往往是技术上容易解决,但管理机制体制上难以实现。
随着智能交通建设的提速,上述几大难题日益突显,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交通产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一系列难点问题,推动智能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拟开展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12月2日上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召开。多位专家以及宁波、株洲等地方城市代表出席,共同就《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展开讨论和交流。
与会专家纷纷围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一致认为此次评价指标制定全面、深刻,凝聚了各地各部门共识、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方向,对进一步提升城市便民惠民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同时,各位专家为进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与见解。
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冯奎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不单纯是智慧城市这一件事情,是牵扯到我国新型城市发展未来道路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不仅要反映现状水平,更要站在未来的高度,指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