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十年汽车驾驶新体验 生物识别汽车应用将爆发

未来十年汽车驾驶新体验 生物识别汽车应用将爆发

2016-12-26 14:27:44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大Z 关键词:生物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阅读量:43776

导读:与传统的密码检验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基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易测量、排他性以及终身不变的特点,因而有检验快速、结果更的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据新报告显示:在未来十年,由于自动驾驶的发展,我们来不必再自己开车,身份也从驾驶员变成乘客,在行车过程中,通过车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得到身体健康状况模型也不是没有可能。

 未来十年汽车驾驶新体验 生物识别汽车应用将爆发
 
  生物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主要有指纹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
 
  与传统的密码检验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基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易测量、排他性以及终身不变的特点,因而有检验快速、结果更的优势。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安全以及信息的快速处理与反馈的需求。
 
  在生物识别市场中,北美占据份额高,达33.5%;其次是亚太地区,为23.8%;再然后是欧洲、中东和印度、中南美洲、非洲地区,市占率依次为16.5%、11.0%、9.1%和6.1%。
 
  当前,欧洲仍是生物识别车辆访问系统市场大的区域。主流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福特、大众等OEM厂商都在积极地开发这些新的技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加强车辆的安全性,欧洲的汽车工业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将成为生物识别在车辆运用的重要发展地。
 
  据国内媒体报道,在未来十年内,我们的汽车将比今天我们想象的更了解我们。根据Frost&Sullivan的智能移动团队发布的《2016-2025年汽车行业生物识别技术》报告,当汽车配备生物识别传感器来跟踪我们的健康和情绪变化时,驾驶汽车将会是另一种不同的体验。
 
  该报告预测,到2025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汽车会安装生物传感器。不仅如此,可穿戴医疗技术公司会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合作,将传感器和扫描仪从穿戴设备转移到车辆中,开发能进行云存储数据和分析的产品。这种转移将从根本上改变驾驶体验,乘员健康,以及行车安全。
 
  指纹识别将占汽车生物识别系统大的份额,与车辆语音识别系统相比,前者在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生物识别车辆系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一些新的行业标准也将逐步出台,这一切也将刺激这个行业更快的发展。生物识别接口的得到普遍应用,也会触发其在汽车市场的增长。
 
  虹膜识别系统预计将是一个具潜力的市场,特别是亚太市场在2025年将成长为大的市场。而驱动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日益发展的虹膜识别技术和不断上升的汽车生产总量,另一方面是汽车安全引发的政府相关法规的出台,两者共同引发了生物识别车辆访问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安全方面,汽车生物特征识别包括指纹,虹膜,语音和手势识别。 一旦车辆系统发现驾驶者并非车主,就会立即向车主本人发出警告信息。除此之外它就会监测你的心跳、脑电波、压力水平、脉搏、疲劳状况,还有对眼睑和面部的监测。如果发现车主健康状况及情绪不佳,系统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危险驾驶的事故发生。
 
  Frost&Sullivan的分析师Joe Praveen Vijayakumar表示,“未来城市化会越来越强调具备生物识别技术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功能,以确保在交通拥堵时的,行车安全和舒适。通过与从事可穿戴健康跟踪和监测的公司合作,汽车OEM可以节省生物识别相关研发支出,同时为可穿戴设备公司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