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近年来,科技公司并购潮起。2016年科技公司大笔收购交易就出现了好几起,比如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美国互联网安全技术厂商赛门铁克计划以46.5亿美元收购网络防御技术公司Blue Coat Systems等等。如今,Fibit也加入了收购大潮。
Fibit收购动作频频 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整个2016年,穿戴行业都表现得十分低迷,而Fitbit则是二、三季度表现好的可穿戴设备供应商,在2016年第三季度出货量达到530万台,占市场份额23%。不过在那份榜单上,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穿戴设备都已经被归类到“其它”的行列中。
回顾2016年以来Fitbit的整体表现,可以说收购动作频频。2016年5月,Fitbit宣布该公司已经收购了硅谷金融技术公司Coin的可穿戴支付技术平台,以此为基础为其可穿戴健身设备开发移动支付技术。
对此,Fitbit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官詹姆斯·帕克说:“我们正专注于制造可穿戴设备,鼓励人们实现他们的健康和健身目标。而有了需要的智能功能,这回令他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
此后,在2016年12月,Pebble公司确认被Fibit收购,但此次收购只涉及Pebble的特定资产,包括核心员工、软件和固定开发方面的知识产权。这也就意味着,Pebble的硬件产品将被完全放弃。
而在一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年1月11日,Fitbit又宣布收购了欧洲的智能手表公司Vector。后者于2015年3月成立,旗下的两款智能手表都采用高规格材料的表壳以及表带,看起来更像传统腕表,走的是路线。
Vector Watch称,Fitbit此次只收购其软件平台和团队成员,而不包括其硬件产品。Vector Watch并未说明公司是否将关闭,但业内人士称,软件平台和研发人员均已被收购,Vector Watch也很难再继续生存。
这次收购与之前Fitbit收购Pebble交易如出一辙。但令人意外的是,Vector Watch在一份声明中称:“将继续为Vector Watch智能手表提供支持。”Vector Watch还称,将继续销售其智能手表产品,虽然这很可能是存货。
在一系列的收购案件的背后,Fitbit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在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趋冷的情况下,已经风雨飘摇的Fitbit为何还要花重金频频收购?
对于Fibit来说,收购不仅是收购了他们的硬件,同时也包括了他们的人才、软件和平台。根据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尽管Fibit的基本款设备在智能可穿戴市场里占据上风,但是Fibit在内部的Q3财报会议中多次提到了要软化以及减少市场对基本款设备的需求。现在收购过后,其实是有助于FIbit在新的平台上发展产品阵容多样化的策略。
不仅如此,收购Pebble可谓是解决了它的心腹之患,因为现有市场除了Fibit和Pebble两家外,其他的可穿戴设备都来自于定位非常清晰的品牌巨头:(市场)苹果、(低端市场)小米、(专业市场)Garmin。Fibit可没法去收购这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竞争对手,但收购类似于Pebble的企业还是可行的。
不过,Fitbit近也是麻烦缠身,市场研究机构Cleveland Research在1月10号发布的报告显示,“Fitbit今年开局不利,许多合作伙伴担心产品销售不佳收不到货款。”。这份报告导致Fitbit股价下跌5.9%,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份报告,Fitbit在2016Q4销量疲软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年的CES上,他们也没有新的产品亮相。2017年Fitbit将迎来怎样一个新年,还有待时间来见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