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徐文伟:云是关键引擎 华为将首先实现数字化

徐文伟:云是关键引擎 华为将首先实现数字化

2017-04-13 10:15:31来源:环球网 编辑:半城明灭 关键词:云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化阅读量:33879

导读: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徐文伟表示,数字化带来ICT机遇,而云又是其中关键引擎。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谈】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在近日举办的华为第十四届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徐文伟表示,数字化带来ICT机遇,而云又是其中关键引擎。

徐文伟:云是关键引擎 华为将首先实现数字化
 
  华为近日在深圳举办“塑造云时代,共启数字化之路”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分析师大会。华为与来自的500多名行业分析师、通讯、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意见及媒体一起,共同探讨云时代趋势下,国家、行业及企业的数字化发展之道。
 
  华为分享了共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进程中的公司战略、市场进展及创新成果,同时大会也涵盖了云服务、视频、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以及华为公司新的趋势判断、商业实践、解决方案及技术创新等。
 
  在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就华为整体战略、自身定位、以及目前细化的策略做了完整的演示。我们来看看徐文伟在演讲中带来的几项重点。
 
  一、重申华为的定位与策略
 
  徐文伟重申,面向企业客户,华为的定位是: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佳合作伙伴,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实现商业成功。
 
  战略上,华为坚持“平台+生态”,打造一个云、管、端协同的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
 
  执行面,为推进“平台”和“生态”战略落地,华为计划未来三年投资2亿美元新建15个OpenLab,OpenLab数量达到20个。
 
  简单的几句话,徐文伟清楚地说明了华为在这场云平台战役中,其核心的策略与内涵。
 
  二、时机与商机:数字化带来ICT机遇,云又是其中关键引擎
 
  徐文伟在演讲中,花了更多地篇幅阐述产业的现况,华为的战略与方向是出于什么样的数字化风口上。
 
  徐文伟一开始便针对数字化对生活的转变有感而发,“在深圳,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出门基本不用带钱包,一个手机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同样在纽约,人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查找附近的共享汽车;在慕尼黑,汽车生产系统已经与信息系统深度结合,全程自动化制造;在浙江嘉兴,政府采用云计算,打通了跨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老百姓去政府办事只用跑一次。”现今,各行各业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金融、交通、制造、政务等行业面临产业升级。
 
  徐文伟更以电力的重要性,来比喻当今的数字化。他说,一百年前,美国各行各业启动了轰轰烈烈的电气化进程,发电量从1900年到1930年增长了24倍,发电量被称为“经济运行的温度计”。他认为,当今的行业数字化,ICT产业迎来巨大机遇今天,必将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增长。
 
  华为预计,到2025年,产生并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180ZB,相对于2010年增长150倍。各行业的数字化,蕴含着无限的数字红利,不仅给千百万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和效率提升,也对“端、管、云”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ICT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这波数字化浪潮中,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应证了华为其战略必然的走向。根据GCI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云是关键引擎之一:当固定宽带渗透率分别达到10%和35%时,云化率将分别出现两个明显的上升拐点;而一旦云化率达到3%时,大数据分析和IOT投资会有大幅度提升。
 
  此外,这当中还有些其他有趣的数据,,GCI 2017研究报告显示,的数字经济进程正在加速,整体GCI分值相比201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每增加1美元ICT投资,将额外获得3美元的GDP回报,ICT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第二,随着ICT从支撑系统向生产系统和决策系统转变,除了显着提升企业效率和创新水平外,华为预测到2025年,每增加1美元ICT投资,将额外获得5美元的GDP回报。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持续扩大,呈现出“马太效应”,处于领跑阶段的国家提升越来越快。这意味处于起步阶段与加速阶段的国家,在进行宽带建设的同时,如果加强云计算的投资,将快速推动本国的数字经济发展。
 
  三、计划用3~5年,先从自己实现数字化
 
  华为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数字化华为。徐文伟表示,华为首先自己要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云服务成为运营商和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因此华为顺应这个潮流,成立了Cloud BU,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以“华为研发云”为例,华为依托数据中心,建设了10万桌面云和110万个虚拟机,实现了代码上云和作业上云,使各研发作业环节时间缩短50%,研发作业效率提升约1倍。
 
  四、帮助运营商数字化转型,开辟新市场
 
  华为帮助运营商发展视频业务,抓住万亿美元的视频市场之外;同时,更以云服务的方式,使能垂直行业数字化,向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企业通信、企业联接和IoT等服务,参与未来十年内15万亿美元的行业数字化市场。以德国电信为例,以云,视频、IoT等发展新业务。面向消费者,德国电信推出了NGTV。面向企业客户,德国电信推出了OTC(开放电信云),成为奔驰、大众、博世等公司的云服务提供商。
 
  五、加强EM市场投入,帮助运营商提高ROI
 
  华为认为,EM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人口红利,:EM市场总共约有47亿人口,30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8亿的家庭没有接入宽带,通信的基本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
 
  当前制约EM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投资报酬率(ROI)过低。CAPEX和OPEX居高不下。华为成立了针对EM市场的商业解决方案部门。比如通过FTTx联盟、站点联盟等解决资源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免传输简易站、Mini OLT等技术创新降低网络建设成本。通过WTTX等解决方案,快速提供家庭宽带。通过发展视频等业务,提高ARPU值。
 
  华为把的实践和经验与运营商分享,帮助运营商提升能力,提高业务发放速度,降低运维成本等。在部分场景下,ROI周期从9年缩短到4年左右。华为预计到2025年,EM将新增20亿人的移动互联网连接,新增5亿家庭宽带用户。
 
  六、依托垂直行业产业联盟,构建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华为将持续加大在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源社区、平台等领域的建设和投资,与生态圈共赢。
 
  通过徐文伟的分享,我们可以清晰看见华为在数字化转型中,接下来的策略和方向:着力三~五年打造华为的数字化,同时协助运营商发展视频业务,在开辟新市场之余,也加强新兴市场的投入,以增强投资报酬率为目标,并持续加大在产商联盟的影响力。
 
  原标题:2017华为分析师大会 徐文伟:云是关键引擎
我要评论
  • AI领航制造行业新篇,携手华为共赢数智未来

    近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成功举办。峰会期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郭振兴在媒体沟通会中提到,AI的兴起对制造行业的降本增效及产业创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华为AI+制造智能制造
    2025-05-07 16:27:08
  •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我国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投资布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基础层、模型层及应用层不断升级优化,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据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广泛融合。
    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2025-05-04 09:58:02
  •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出席,来自各央国企、研究机构,及京内外近5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生态企业与会。
    人工智能中国智造
    2025-04-30 09:49:19
  • 加速行业智能化——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成功举办

    4月28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盛大举行。在峰会上,华为以“三层五阶八步”方法论为制造行业智能化加速提出实施路径,并分享7大场景20个解决方案,基于自身实践助力智能制造走深走实,推动技术革新成为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华为AI制造业解决方案
    2025-04-29 16:59:22
  • AI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瓶颈?

    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行业共识正在逐渐浮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滞后,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大瓶颈。
    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5-04-28 15:32:08
  • 从“原子”到算法!人工智能领域的“元素周期表”诞生

    研究团队发现,处于同一“主族“的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与核方法)具有相似的数学内核,而位于相同“周期“的算法(如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则共享相近的泛化能力图谱。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
    2025-04-27 17:01:21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