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物联网有望颠覆保险模式 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物联网有望颠覆保险模式 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2017-04-17 09:29:02来源:互联网保观 编辑:一不做 关键词:物联网金融保险阅读量:28112

导读:欧洲金融管理协会在其发布的报告《物联网:颠覆保险模式》中表示,物联网的稳步发展为保险公司带来了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潜在的威胁也不容小觑。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欧洲金融管理协会(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FMA)在其发布的报告《物联网:颠覆保险模式》(The Internet of Things: disrupting insurance models)中表示,物联网的稳步发展为保险公司带来了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潜在的威胁也不容小觑。


物联网有望颠覆保险模式 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保险公司应积极跟进物联网
 
  报告中提到,互联家居、互联汽车以及健康跟踪设备的应用会改变传统风险的本质,保险公司需要积极跟进物联网的发展,将其发展成果运用于自己的保险产品。报告中还列举了部分物联网发展的新研究成果和分析。
 
  EFMA的CEO,VincentBastid表示:“保险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盈利能力更强的商业模式,该模式通过数据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改善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
 
  但是Bastid也强调,成功不会那么简单。“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初期,保费收入很有可能会大幅下降,而对于数据管理、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也会上升。”
 
  “受累于其传统业务流程和陈旧系统,传统保险公司必须跳出固有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兴技术。不然的话,就会被将物联网技术商业化的同行或创业公司给甩在身后。”
 
  2020年将有208亿件设备连接至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速度没有丝毫减慢的迹象。高德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将有208亿件设备连接至物联网。平均地球上每个人都大约有3件物联网设备。
 
  到2035年,物联网设备将增长至1万亿台,物联网辅助应用的数量将达到1亿个。
 
  报告认为,正是因为物联网市场的潜力如此巨大,所以有那么多公司愿意花费数十亿的资金投入物联网新系统的研究和发展。
 
  未来3年物联网是推动保险客户增长的驱动力
 
  据报告调查,与物联网相关的保险业务是近年来个人险业务中增长势头为迅猛的领域。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在过去一年中推出了大量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互联产品和互联服务。45%的保险公司认为物联网趋势会是未来三年推动保险客户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调查研究员Jean-Francois Gasc表示:“在我们调查的300家产险公司以及综合保险公司中,有近半数的公司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物联网解决方案;在100家接受调查的寿险公司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经或准备利用可携带式设备为客户提供服务。”
 
  报告中列举了几家保险公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比如法国巴黎银行卡迪夫分行、欧洲援助集团和加拿大Desjardins保险集团正尝试在家财险、健康险和车险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让保险公司获得更多的客户数据。
 
  美国USAA保险公司将智能虚拟客服嵌入物联网设备中,从而能够随时随地回复客户的疑问。
 
  法国保险公司Crédit Agricole Assurances运用地理定位技术,在客户发生车祸的时候迅速为其提供帮助。
 
  安联集团法国分公司已经在利用无人机来快速安全地侦测大型建筑物的受损情况。
 
  挑战与威胁并存
 
  EFMA的报告中提到,物联网技术毫无疑问会颠覆保险行业,传统保险公司即将面临和克服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
 
  据EFMA的报告以及凯捷咨询的《2016世界保险报告》显示,传统保险公司面临的大威胁就是“去中介化”。谷歌、亚马逊和日本乐天等销售业巨头已经或打算布局保险业。在所有潜在威胁中,40.8%的保险公司视谷歌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紧随其后的是产品厂商成立自保公司以及亚马逊进军保险业。
 
  “这些科技公司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相当出色,他们懂得如何建立品牌价值,懂得如何分析和运用大量的客户数据。这些能力将使他们在保险业,特别在保险面向客户的环节中大有所为。”
 
  EFMA在报告中援引奥维咨询的报告《物联网: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内容:“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公司能够收集到越来越精炼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很快就能掌握快速准确计算风险成本的方法,到那个时候,保险公司就会失去为风险定价的优势,从而降级成为一个只能提供低附加值服务的保险承受商。”
 
  此外,EFMA还列举了其他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威胁:
 
  保费减少,物联网设备不仅能从技术角度防范风险,也可以培养使用者的良好习惯,不管是车险领域的UBI设备,还是健康险领域的体征监测设备,都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客户损失,但也会导致保费降低。
 
  失去对数据的掌控,EFMA援引慕尼黑再保险报告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数据属于谁?”是属于传播数据的设备?还是属于数据传输服务供应商?是设备使用者自己?还是利用数据提升用户体验的公司?
 
  慕再研究员表示:“只有在确认数据属于谁之后,才能确认谁应该为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负责。此外,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增多,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隐私和安全,为了利用物联网,保险公司必须在设备发生故障和出错时确保客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物联网设备大多是个人用品,为了给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价格,保险公司需要获得关于客户的所有数据。而只有在确保数据和隐私的安全之后,客户才会愿意将这些数据分享给保险公司。
 
  家财险、车险以及健康险领域的智能互联设备在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遭受网络黑客攻击的概率。一旦遭到攻击,消费者承受的财物损失和健康风险将会远超使用物联网设备的益处。
 
  新的价值定位
 
  EFMA在报告中说道:“保险公司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价值定位,方能在物联网革命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价值定位的内涵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客户体验。保险公司的价值定位必须更加人性化,在提供新型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
 
  保险公司若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懂得如何在日益商业化的市场中进行差异化竞争,而物联网技术则是达成差异化竞争的一种方法。
 
  EFMA在报告的后总结道:“保险公司需要制定多元化的战略发展计划来应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这一点至关重要。众多计划中如果能出现一两个单独险种的成功方案,将会为保险公司发展其他险种提供借鉴意义。保险业的环境会发生改变,但改变和创新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后才能见到成效,整个保险业的生态将在渐变环境下完成更新换代。”
 
  (原标题:物联网如何颠覆保险模式?)
我要评论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何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已有超过40%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
    2025-04-14 10:12:02
  • 如何选择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来连接设备?

    选择合适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设备特性、功耗要求、数据传输需求和成本等多个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以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技术方案。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2025-04-09 14:15:59
  • 人工智能讲师平均招聘月薪超1.5w AI新兴职业需求强烈

    人工智能讲师的增加表明市场对AI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部门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讲师来提升员工或学生的AI素养,从而推动了该职位招聘需求的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讲师物联网
    2025-03-09 10:35:2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