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华为布局转向云计算 立下三年超阿里目标

华为布局转向云计算 立下三年超阿里目标

2017-04-18 09:31:47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一不做 关键词:华为5G云计算阅读量:29877

导读:一年一度的分析师大会是华为阐述未来战略规划和落地策略的时刻。4月11日-13日,华为第14届分析师大会在深圳举行。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一年一度的分析师大会是华为阐述未来战略规划和落地策略的时刻。4月11日-13日,华为第14届分析师大会在深圳举行。


华为布局转向云计算 立下三年超阿里目标

 
  关于这届大会,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向媒体划出了三个重点:,华为未来聚焦数字化转型,包含自身的转型、运营商转型、行业以及垂直行业客户转型;第二,谈运营商的增长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未来的5G上,要更多考虑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帮助其成长;第三,数字化转型方面,要强调依托行业组织拉通行业架构,实现一定的互联互通。
 
  三年超阿里的内部目标
 
  云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云服务目前也已经成为基本的商业模式。2017年开始,此前对公有云态度模棱两可的华为终于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强力投资打造公有云平台”。未来,华为将通过私有云、与运营商合作公有云、自营公有云等多种方式构建“Huawei Cloud Family”,帮助企业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
 
  这也将与现有的公有云厂商拉开正面竞争。徐文伟认为,华为云在中国一定会成功,在海外也会通过跟运营商合作不断壮大。他将华为公有云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对行业、大企业的了解,“简单来说,就是有比较强的地面部队,任何时候在各个行业都可以接触到华为的人。对行业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响应客户做行业设备开发。” 此外,华为不以用客户数据变现为盈利模式,坚持开放的平台不绑架客户,能获取更多的用户信任。
 
  他也坦言,当前在公有云的线上市场,华为和亚马逊相比还落后比较多,与阿里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在他看来,华为是有技术积累的,只是缺乏落点在针对中小企业行业应用。成立Cloud BU就是希望花两年的时间在这块提升。
 
  据了解,跟过去的组织模式不同,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单元,未来CloudBU将围绕公有云服务的全流程,提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云产品。也可以看到,卖设备和方案的华为正在逐步转向卖服务。
 
  CloudBU总裁郑叶来阐释道,华为接近30年的历史里,打造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给客户是其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今,云服务成为普遍和基本的商业模式,也催生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这种情况下,从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承载未来ICT商业价值变现的角度讲,华为也下定决心以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为客户提供服务。
 
  众所周知,云服务大战正酣,互联网企业、IT厂商都在加速拓展市场以分享这块让人垂涎的蛋糕。华为的公有云主要分为两部分,在国内提供自营公有云,在国外和主要运营商合作接触行业合作伙伴。在徐直军看来,华为的优势有两点,是有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在海外市场能够以合伙分成的方式帮海外运营商进军公有云市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是华为的优势。第二是有线下直接接触企业客户的资源。线上线下的优势以及电信运营商的资源,让华为能够走一条不同的公有云的发展道路。
 
  华为Marketing部总裁张宏喜补充认为,云计算1.0时代,云上主要是互联网公司,生于云的企业没有数据迁移的障碍。而在云2.0时代,传统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纷纷走向云端,则必须跟生产系统结合在一起,需要服务提供者更熟悉行业业务,帮助客户做迁移,完成云的转换。面对需求的变化,在这个层面上华为和互联网公司属于同一起跑线。
 
  “华为公有云必须三年超过阿里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徐文伟说。
 
  运营商的新增长
 
  数字化浪潮下,华为认为电信行业依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联接与通信还远没有到天花板,仍然有大量的个人和家庭没有得到基本的通信服务;视频业务正成为基础型业务,带来万亿级的市场空间;政企云服务、IoT、垂直行业数字化等都在成为增长的新动力。
 
  在转型期,运营商应该立足当下,经营现网资产,大化网络价值并实现盈利,另一方面也通过数字化转型赢得未来竞争优势与先机。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华为也公布了运营商服务业务的市场进展。据介绍,2016年营收达到133.2亿美元,在运营商业务的收入中占比约32%,成为运营商业务中仅次于无线业务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
 
  面向企业客户,华为的定位是: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佳合作伙伴。徐文伟介绍,华为将持续加大在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源社区、平台等领域的建设和投资,与生态圈共赢。
 
  以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为例,徐文伟介绍,数字化转型也要用ICT设备,要用有线的、无线的、IP的、IT的技术,有一定的架构标准、一定的互联互通标准。未来,每个行业都会有云,也会有互联互通的需求,会逐步向标准化。IIC跨越了交通、电力等不同的行业,通过IIC华为与产业伙伴建立测试床,推动行业形成开放架构和标准,并实现跨行业的协同,这是面向未来长远的战略性主题,相当于做大市场空间,终获益的是行业效率提升,有利于行业发展。
 
  “这个组织为数字化转型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希望能通过IIC打造类似于3GPP一样有行业影响力的组织。主要的目的是建立框架,制定标准,在行业里有一个基准的规范和标准。”徐文伟说。
 
  GCI(《华为连接量化数字报告》)2017显示,的数字经济进程正在加速,2016年整体GCI分值相比201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每增加1美元ICT投资,将额外获得3美元的GDP回报,ICT(信息、通信和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此前,GCI2016报告也提出,GCI上升一个点,国家竞争力提高2.1%,国家创新力提高2.2%,国家生产力提高2.3%,数字化将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那么,如何在智能社会实现数字化转身?GCI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云是关键引擎之一:当固定宽带渗透率分别达到10%和35%时,云化率将分别出现两个明显的上升拐点;而一旦云化率达到3%时,大数据分析和IOT投资会有大幅度提升。
 
  不容忽视的是,根据报告,不同国家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正持续扩大,呈现出“马太效应”,处于领跑阶段的国家提升越来越快。
 
  对华为来说,它一方面希望通过帮助运营商网络与业务的云化,与运营商一起服务于广大的行业客户。同时,华为试图以云服务的方式使能垂直行业数字化,向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企业通信、企业联接和IoT等服务。另一方面,华为也在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改造,计划用3到5年时间打造数字化华为。
 
  (原标题:华为瞄准数字化转型大潮 力推公有云)
我要评论
  • AI领航制造行业新篇,携手华为共赢数智未来

    近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成功举办。峰会期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郭振兴在媒体沟通会中提到,AI的兴起对制造行业的降本增效及产业创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华为AI+制造智能制造
    2025-05-07 16:27:08
  • 加速行业智能化——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成功举办

    4月28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盛大举行。在峰会上,华为以“三层五阶八步”方法论为制造行业智能化加速提出实施路径,并分享7大场景20个解决方案,基于自身实践助力智能制造走深走实,推动技术革新成为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华为AI制造业解决方案
    2025-04-29 16:59:22
  • 2025年云计算:各行业如何借助云技术实现突破?

    云计算的新兴趋势预示着它将变得更加智能、多样化、强大和环保。到2025年,预计超过85%的企业应用程序将是基于云的,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和战略。
    云计算
    2025-05-06 11:40:46
  • F5G-A万兆光网加速商用 华为获光华杯全国一等奖

    《基于50G PON的万兆光网打造数智生活》项目通过“50G PON+FTTR”技术架构,构建了端到端的万兆接入能力,为家庭用户提供超大带宽、近本地化低时延体验,并保障及企业“一跳入算”服务。
    F5G-A万兆光网华为光华杯
    2025-04-27 10:58:27
  • 中国首个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华为新一代ADS 4正式发布:4个配置 4大升级

    为了迈向L3,华为ADS 4带来了四大升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坦言,当下我们正处于L2到L3的过渡阶段。所谓L3,即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自动驾驶
    2025-04-23 08:58:13
  • 余承东秀隔空刷掌!华为首款AI掌静脉识别智能门锁

    华为智能门锁2是华为首款搭载AI掌静脉识别的智能门锁。余承东表示,静脉特征位于皮下,人眼看不到,需要近红外光才能看到,因此它比指纹和人脸更难被窃取,安全性更高。
    华为AI掌静脉识别智能门锁
    2025-04-17 11:37:36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