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共享单车在今年成为不折不扣的风口,资本的热情依然不减。但是,有分析称,共享单车重模式降低了推广速度,不同城市能容纳不同的品牌,像滴滴那种垄断市场的格局,很难被复制。
共享单车企业深陷“苦战” 资本投入仍持续加码
中国曾经是个“自行车王国”,—直到汽车将其取代。年轻的初创企业正令自行车重返街头,并在中国成为一股热潮。为了解决城市出行“后三公里”难题,共享单车行业已经涌入了30多个玩家。但该行业处境艰难,这种热潮的前景并不确定。
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实现了从245万到1886万巨大增幅。该机构预测,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或达5000万用户规模。
4月17日,共享单车平台Hellobike(哈罗单车)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Hellobike联合创始人兼COO韩美透露,这一轮融资由成为资本领投,老股东跟投。“这笔资金将用于车辆生产研发和扩展运营版图。主要是加强供应链建设,同时引进更多的人才。”
就在三个月前,Hellobike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磐谷创投跟投。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轮融资金额大约在4亿元左右。
当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有30多家资本入局,整体融资总额已超7亿美元。1月4日,摩拜单车宣布完成2.15亿美元D轮融资,3月1日,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融资。另一家公司小蓝单车也在近日完成了4亿元的A轮融资。
在期望颇高的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支持下,这些企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各大城市淹没在共享单车中。使用者可以通过程序找到单车、开锁并进行支付。至少在理论上这听起来是个大有可为的商业模式。然而尽管如此,中国年轻的共享单车企业家们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对于实现盈利却只有梦想而已。
在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上,摩拜与ofo两家公司已经占据了市场近九成的份额,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并不多。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和运营的行业,公司规模越大,面临的压力和维护成本也越高,因此很难说某一家能垄断整个市场。
尽管摩拜和ofo的小橙车和小黄车刷爆了一线城市的街头,但是依然有小蓝单车、小鸣单车、Hellobike等后来者入局。与两家巨头深耕北上广不同,第二梯队的这些公司将二三线城市作为了突破口。
市场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乱象横生。丢失率极高是其一。日前,卡拉单车仅仅在正式运营十几天后,就宣布两次投放的667辆单车丢了510辆,丢失率达76.5%,投资方因此撤资,创始人林斌不得不暂停卡拉单车的运营。无独有偶,因为未能安装GPS定位系统,ofo单车的丢失率也极高。
再者,则是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缺乏有效管理这一难题。城市管理者欢迎共享单车,是因为共享单车可以协助解决一些公共交通难题,但是没有人希望共享单车成为公共交通乃至城市管理的添乱者,但街道上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正在触及这条底线。
另外,对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外部因素,如产能过剩、进入市场的低门槛以及竞争者之间的道德底线低下,这些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或将让这一行业早早地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
共享单车能获取流量,而且盈利模式也清晰,包括用户付费、广告、沉淀资金收益。它也不需要像网约车一样疯狂烧钱去获取用户。小平台在本地运营,完活下去,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那些实力不足,盲目扩张的平台则很有可能会死掉。急速增长的共享单车虽然是初创,但是已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使那些本来属于低效、无效甚至是沉睡的资产焕发了生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