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技术中心>无机与有机结合,把大自然搬到建筑里去

直播推荐

更多>

企业动态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无机与有机结合,把大自然搬到建筑里去

2012年11月05日 14:34:32人气:2741来源:北京时代新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无机与有机结合,把大自然搬到建筑里去
  今天,现代人都生活在由建筑物组成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然而,现代建筑在为人类遮风避雨和阻挡烈日的同时,却不能为人们提供有生命力的生机。有没有一种建筑中不仅有人,有树木花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生物?
  日前,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马来西亚建筑师学会会员、英国*建筑师学会会员杨经文设计总监向大家介绍了他认为的“有生命力”的建筑。
  无机与有机相结合
  据了解,现在的建筑越来越提倡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座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但是杨经文指出生态建筑并没有像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他认为,绿色生态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设计,我们现在触及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他指的是人和自然环境能够无缝地连接到一起。他表示,现在有些绿色建筑设计师做出来的设计大部分还是工程设计,是一种物理的存在。虽然他们宣扬的是生态建筑的设计,但是从有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建筑都是人工的合成,而没有任何有机的成分。杨经文说,这个称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化学物理反应。
  他表示,生态建筑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当中其他生物有机和无机的结构,生态建筑就是将这种结构进行模拟,在建筑中引用一些生物的、有机的生命。但是,这并不表示只是简单地把植被或者植物带到建筑工程当中,如果只是一种垂直的绿化设计,这些绿色之间是孤立的,并没有,而在自然界之中这些东西都有千丝万缕的。
  建筑内绿树成荫
  杨经文介绍,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混杂型的生态设计,它主要是位于建筑的外部,这种生态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看起来应该像绿色植物一样,其采取的是蔓延式的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在设计过程中使植物一直从地上生长到楼的中部,然后穿过楼一直往上,从楼顶延伸出来。它相当于是一个斜坡,植物从楼底一圈一圈向上旋转,然后缠绕整个大楼。
  据了解,由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就是典型的生态绿色建筑。其空中花园从一个3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提供遮阳和自然采光。
  此外,杨经文还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举证,即在整个景观的设计方面,要给一些动植物提供栖息、养育幼虫以及他们捕食的场所,这样这些动植物们就可以一直在这座建筑中生存下去。比如当季节产生变化时小鸟飞走了,要飞回来时建筑师需要知道种什么样的植物它们才能回来,这样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知道该种什么样类型的植物。他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说去搞一个工程性的设计。
  有生命力的建筑
  提到未来的绿色建筑,杨经文表示下一代、未来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去模拟有生命力的建筑。其要有绿色的技术与标准,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设计的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但是杨经文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在过去我国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往往是一个建筑完成之后才采取各种节能环保的措施去减少能源的消耗,而不是说一开始就按照它的气候环境去建造这些节能的建筑。
  他指出建筑的设计应该有三个元素:自然、环境和气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它属于不同的纬度,不同的纬度有着不同的气候。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项目位于北纬29度,相当于赤道的热带,就应充分考这个地方的日照时间,要使建筑物一方面有阳光,同时又实现建筑降温,就要给它设计双层屋顶。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设计应该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可以直接照进建筑内,但是要避免中午和下午的日晒。
  除了气候的影响,他还强调生态建筑现在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在人造的环境当中去模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考虑大自然中的能量、结构以及材料方面的属性,模拟有生命力的建筑。
  相关检测设备:平板导热仪/高强螺栓检测仪/水紫外辐照试验箱/建筑围护结构检测仪/导热系数测定仪/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抗滑移系数检测

:李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更多 >

工控网机器人仪器仪表物联网3D打印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仓储物流环保设备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化工设备电子加工设备水泥设备海洋水利装备矿冶设备新能源设备服装机械印染机械制鞋机械玻璃机械陶瓷设备橡塑设备船舶设备电子元器件电气设备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关闭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