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技术中心>绿色建筑十年发展 节能科技构筑宜居未来

直播推荐

更多>

企业动态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绿色建筑十年发展 节能科技构筑宜居未来

2012年11月07日 15:23:22人气:2861来源:北京时代新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近十年,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制定建筑技术经济政策,创新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计量改造,组织建筑节能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间建筑节能交流,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科学与建筑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2年
  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家用太阳热水器系统热性能试验方法》。
  建设部批准编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此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准体系初步建立。
  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也是在非成员国举办的能源组织第七届热泵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3年
  建设部等八部委下发我国*关于供热体制改革的文件《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区开展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此,全国新建的居住建筑都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依。
  发布行业标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发布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2004年
  建设部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项
  建设部出台《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管理办法》,标志着建筑节能示范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发布行业标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等专项工程标准,初步建立了我国外墙外保温的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等产品效能标准。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约为50%,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约为23%。
  2005年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推进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原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进行修订,为国家建筑节能立法做了现行准备。
  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和《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公告。
  我国*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布,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发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
  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首届智能、绿色建筑科技研讨会暨首届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召开。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占53%,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占25%。
  2006年
  我国*个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指标体系,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进入了绿色建筑阶段。
  制定印发《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发布国家标准《被动式太阳房热工技术条件和热性能测试方法》。
  第二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达到96%,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占到54%。
  2007年
  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聚胺酯硬泡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导则》。
  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
  印发《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该报表制度成为全面系统反应我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平台。
  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颁布,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召开。
  建设部编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部印发《建设部“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目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成为建筑节能的上位法。
  第三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达到了97%,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占71%;全国城镇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21.2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总量的16.1%;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8000万平方米。
  2008年
  *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确立了建筑节能管理体制,提供了加强建筑节能管理的法律依据,成为建筑节能的专门法规。
  发布《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专项及节能工程建设标准;发布《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建筑用能产品能效标准。
  制定《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对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的适用范围、组织结构、标识程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规定。
  印发《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改造的实施意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试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绿色监护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编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印发《关于推进一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公示。
  第四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达到了98%,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占82%;全国城镇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1.2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总量的21.7%;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1005万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3965万平方米。
  2009年
  发布《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制定了《居住建筑节能建材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发布《供热计量技术规范》《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程式示范实施方案》和《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验收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第五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截至2009年底,全国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1.79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1.39亿平方米。
  2009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基本上完成*提出的“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国城镇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全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9.6亿平方米;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12000万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6984万平方米;完成过度地区及南方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600万平方米。
  2010年
  发布《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燃气冷电机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部的标准体系开始建立。
  发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评价标准》《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印发《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
  第六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5%,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5.4%;全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2.2亿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8623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累计建设城镇节能建筑面积21.4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15.92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5.54亿平方米。
  2011年
  发布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第七届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召开。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基本达到*,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达到95.5%;全国城镇节能建筑面积占既有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4.6%。
  相关检测设备:门窗三性检测设备/抗滑移系数检测设备/幕墙四性检测设备/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平板导热仪/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
  :
  :李

关键词:平板导热仪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更多 >

工控网机器人仪器仪表物联网3D打印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仓储物流环保设备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化工设备电子加工设备水泥设备海洋水利装备矿冶设备新能源设备服装机械印染机械制鞋机械玻璃机械陶瓷设备橡塑设备船舶设备电子元器件电气设备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关闭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