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摘要: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需要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采集尽可能多的配电信息,并向下延伸到低压用电信息的汇集。坚强智能电网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个环节和各电压等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
一、智能电网之配电自动化
坚强智能电网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个环节和各电压等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坚强"是基础,"智能"是关键。坚强网架与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方向。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需要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采集尽可能多的配电信息,并向下延伸到低压用电信息的汇集。配电网络的构成有电缆和架空线路两种方式,电缆网络多采用具有远方操作功能的环网开关,对一次设备和通信系统的要求高。架空网络以线路上的重合器、分段器和负荷开关为主,其中架空线路多使用双电源手拉手供电是zui基本的形式。配电线路通常都是由电缆—架空线路两种配电网络混合而成,对线路上主干线分段的数量取决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选择。线路分段越多,故障停电的范围越小,但同时实现自动化的方案也越复杂。
配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配变子站监控系统、通信系统、配电网现场监控单元(FTU/TTU等)组成。
二、智能电网之用电信息采集
智能用电包括两大部分,*部分是为满足智能电网对用电的信息的掌控而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简称集抄),第二部分是未来三/四网合一的基础PFTTH,即依电力复合光纤入户而建的电力光纤宽带互动网络。
随着通信手段的不断出新,目前可供使用、选择的通信方式有多种多样。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可简单地分为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其中有线方式包括:架空明线或电缆、配电线载波、电信本地网、租用线、光纤、有线电视网(CATV)、现场总线和RS-485、专线等;无线方式包括:传统无线电通信(AM、FM、PM等)、GPRS/3G、数控电台等。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取决于配电网的规模和要求实现的具体希望水平,总体比较各种通信方式的优劣应综合考虑如下几点:
(1)通信的可靠性
(2)通信技术的*性
(3)可行性和使用维护的方便性
(4)配电通信的实时性
(5)通信系统的可扩充性。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配电自动化使用的多种通信方式的特点:
(1)架空明线或电缆。其特点是建设简单,线路衰耗大,频带窄,容易受到干扰,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只能做近距离传输信道。
(2)配电载波。从目前的技术水平上看,典型的配电载波机的传输率可达到150-300bit/s,可满足双向通信的要求,对远方抄表和监测线路数据比较经济。但对于停电区数据如何用配电载波上传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配电载波系统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容易受到干扰,由于反射使得配电载波在馈线的某些部分存在盲点,其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
(3)现场总线和RS-485。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连接智能化的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它适合于FTU和附近区域工作站的通信,以及变电站内部各个智能模块之间的内部通信,现场总线可分为CANBUS(ControllerAreaNetwork)、LONWORKS(LocalOperatingNetworks)和PROFIBUS(processFieldBus)等,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利用RS-485代替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
(4)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方式有:AM、FM、PM、GPRS等也可以应用到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数据传输,但相对来讲,在数据通信速率、保密性上存在不足,目前主要做为有线通信的补充。
(5)光纤通信。光纤通信与其他通信比较有以下优点:光纤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光电隔离,不受电磁干扰,组网方便、灵活。在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利用已建成的变电站到主控中心的光纤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无源光网络(EPON)或光纤自愈环网(工业交换机)来进行传输,这在许多地区都有成功的经验,是未来配网自动化数据通信发展方向。
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光线路终端(OLT)与光网络单元(ONU)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无需租用机房、无需配备电源、无需有源设备维护人员,因此,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尤其适应于配网线路配网结构,具备通信保护能力。目前的电力骨干网络已满足向配网线路延伸的基本条件,EPON技术非常适合于呈带状或链状分布的配网线路,系统建设成本低,易于维护,标准10/100BASE-TRJ-45以太网接口输出至终端,方便应用和扩展,485等接口也方便原有业务终端的接入。
一、智能电网之配电自动化
坚强智能电网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个环节和各电压等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坚强"是基础,"智能"是关键。坚强网架与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方向。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需要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采集尽可能多的配电信息,并向下延伸到低压用电信息的汇集。配电网络的构成有电缆和架空线路两种方式,电缆网络多采用具有远方操作功能的环网开关,对一次设备和通信系统的要求高。架空网络以线路上的重合器、分段器和负荷开关为主,其中架空线路多使用双电源手拉手供电是zui基本的形式。配电线路通常都是由电缆—架空线路两种配电网络混合而成,对线路上主干线分段的数量取决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选择。线路分段越多,故障停电的范围越小,但同时实现自动化的方案也越复杂。
配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配变子站监控系统、通信系统、配电网现场监控单元(FTU/TTU等)组成。
二、智能电网之用电信息采集
智能用电包括两大部分,*部分是为满足智能电网对用电的信息的掌控而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简称集抄),第二部分是未来三/四网合一的基础PFTTH,即依电力复合光纤入户而建的电力光纤宽带互动网络。
随着通信手段的不断出新,目前可供使用、选择的通信方式有多种多样。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可简单地分为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其中有线方式包括:架空明线或电缆、配电线载波、电信本地网、租用线、光纤、有线电视网(CATV)、现场总线和RS-485、专线等;无线方式包括:传统无线电通信(AM、FM、PM等)、GPRS/3G、数控电台等。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取决于配电网的规模和要求实现的具体希望水平,总体比较各种通信方式的优劣应综合考虑如下几点:
(1)通信的可靠性
(2)通信技术的*性
(3)可行性和使用维护的方便性
(4)配电通信的实时性
(5)通信系统的可扩充性。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配电自动化使用的多种通信方式的特点:
(1)架空明线或电缆。其特点是建设简单,线路衰耗大,频带窄,容易受到干扰,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只能做近距离传输信道。
(2)配电载波。从目前的技术水平上看,典型的配电载波机的传输率可达到150-300bit/s,可满足双向通信的要求,对远方抄表和监测线路数据比较经济。但对于停电区数据如何用配电载波上传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配电载波系统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容易受到干扰,由于反射使得配电载波在馈线的某些部分存在盲点,其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
(3)现场总线和RS-485。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连接智能化的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它适合于FTU和附近区域工作站的通信,以及变电站内部各个智能模块之间的内部通信,现场总线可分为CANBUS(ControllerAreaNetwork)、LONWORKS(LocalOperatingNetworks)和PROFIBUS(processFieldBus)等,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利用RS-485代替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
(4)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方式有:AM、FM、PM、GPRS等也可以应用到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数据传输,但相对来讲,在数据通信速率、保密性上存在不足,目前主要做为有线通信的补充。
(5)光纤通信。光纤通信与其他通信比较有以下优点:光纤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光电隔离,不受电磁干扰,组网方便、灵活。在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利用已建成的变电站到主控中心的光纤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无源光网络(EPON)或光纤自愈环网(工业交换机)来进行传输,这在许多地区都有成功的经验,是未来配网自动化数据通信发展方向。
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光线路终端(OLT)与光网络单元(ONU)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无需租用机房、无需配备电源、无需有源设备维护人员,因此,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尤其适应于配网线路配网结构,具备通信保护能力。目前的电力骨干网络已满足向配网线路延伸的基本条件,EPON技术非常适合于呈带状或链状分布的配网线路,系统建设成本低,易于维护,标准10/100BASE-TRJ-45以太网接口输出至终端,方便应用和扩展,485等接口也方便原有业务终端的接入。
下一篇:康耐视邮件信封自动化插入系统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交易会 暨先进制造业博览会
展会城市:合肥市展会时间: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