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电缆是以铝合金材料为导体,采用特殊紧压工艺和退火处理等*技术发明创造的新型材料电力电缆。它增加电缆系统的连接可靠性,避免纯铝导体的伸长率低、抗蠕变性能差、柔韧性差的问题。
在今年的12月23日,国家*、*联合出台了《关于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决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对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这是继三季度国家出台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的通知后,再度对该行业节能降耗治理发力。未来更多行业将引入差别价格政策,以市场手段去产能有望提速。
通知强调,严禁各地自行出台优惠电价措施。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不得自行降低对电解铝企业的用电价格,已经对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电价优惠的,应立即纠正。
通知要求,电解铝企业铝液电解交流电耗不高于每吨13700千瓦时的,其铝液电解用电(含来自于自备电厂电量)不加价;高于每吨13700千瓦时但不高于13800千瓦时的,其铝液电解用电每千瓦时加价0.02元;高于每吨13800千瓦时的,其铝液电解用电每千瓦时加价0.08元。
此外,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完善辖区内电解铝企业的能源消费和统计管理体系,节能监察机构要加大监察工作力度,并对电解铝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消耗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监管。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在每年4月15日前明确所有电解铝企业应执行的电价标准,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家*、*备案。
对此,该阶梯电价政策出台的目的是运用价格杠杆加快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减少资源过度消耗,促进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成本控制差的企业将退出市场,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该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电解铝产能结构调整的决心,有利于市场对已有电解铝产能的自动调节,一些高成本、竞争力较差的电解铝企业将陆续退出市场,真正形成对国内电解铝产能结构的优化。
然而,阶梯电价政策也给很多铝企带来不小的压力。由于电解铝产业是能耗大户,因此“电”控之策势必将对电解铝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去年以来,这项工作就一直被国家视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重点。今年10月,《*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了“分业施策”。今年12月10日至13日,*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4年工作时提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好*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电解铝是被*点名的产能严重过剩的五个产业之一,为此,化解电解铝的产能过剩难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点。
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电解铝过剩产能方面的调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效果似乎有限。据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电解铝行业建成产能已达3260.9万吨,但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80%左右。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有的地方政府为增加政绩,保证就业,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默许企业增资扩产行为。
电解铝企业40%左右的成本来自于电力成本。国家此次从“电”入手,无疑抓住了电解铝过剩产能的“命门”。阶梯电价的实施还会使得部分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在当前正常电价条件下,尚有1167.6万吨的亏损产能,行业亏损率达到44.46%,而电价每增加一分钱,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1380元/吨左右。”来自机构资讯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铝冶炼企业开工率已跌至70%以下。在这些闲置产能中,落后产能居多,其在能源消耗、废物排放、生产成本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弱势。之所以落后产能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有利可图。但伴随着铝价的下跌,这方面的支撑作用也在弱化。2013年以来,铝价延续去年的疲弱态势,并早已跌至成本线以下,国内铝冶炼行业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的态势。后市铝价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电解铝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持续恶化,市场对于淘汰电解铝行业落后产能的作用将进一步释放。
综合各方面来看,新政策出台后,过往高能耗,用电成本高企的一部分企业会被硬性淘汰,短期内会促使行业洗牌,一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但长期来看会促进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实行阶梯电价调控过程中,电解铝企业需要重视重执行力度。
近几年来,电解铝行业的利润一直呈现出下滑态势。阶梯电价政策实施以后,电解铝产业的日子很有可能会更加难过。然而,这种“阵痛”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付出的代价。化解电解铝的产能过剩不能因此“手软”,而是应该强力执行。
对电解铝企业实行阶梯电价,目的是运用价格杠杆加快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促进电解铝企业加快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可以预见,如果阶梯电价对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能够奏效,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未来也可能同样面临阶梯电价的“化解之刀”。
阶梯电价政策将成为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的良方,有望加速电解铝行业的优胜劣汰。该政策还能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效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电解铝行业的产生过剩化解,将给国内电缆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将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电缆市场上,还需进一步的观察,但相信这样的影响在不远的时间内就会显现。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技术获得新突破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交易会 暨先进制造业博览会
展会城市:合肥市展会时间: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