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技术中心>以市场之“匙”开新能源之“锁”

直播推荐

更多>

企业动态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以市场之“匙”开新能源之“锁”

2009年10月10日 10:47:47人气:491来源:

在上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阐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时提到,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国内新能源业界对此反应热烈,认为在今后十年,我国新能源无论从产业还是从应用上,都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在此前举行的2009中国(无锡)新能源产业峰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实现新能源逐渐代替化石能源的目标,我国急需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新能源市场机制,并在降低成本、并网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

  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会,明确指出风能产业和光电产业,特别是光伏电池生产“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国家*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会上表示,从长远看,目前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但由于现有市场开拓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得新能源产能不能被全部消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需求锐减,从而造成了相对过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同意“相对过剩说”。他认为,我国光伏产业还是很弱小的,目前光伏生产能力只有2000多万千瓦,就算把所有马力开足,都装上电站,才相当于火电发电量的1%都不到。从与传统能源比较来看,现在这一点点的新能源怎么能说“过剩”呢?但“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的确存在,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在市场准入上不够规范,标准尚不明确,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产品、水平良莠不齐。在这个情况之下,及时向企业和投资者发出一些预警,作出行业判断是必要的。

  无锡尚德CEO施正荣说,“过剩”是低端产能的过剩。美国目前的太阳能企业没有超过10家,但每一家拿出来都是顶呱呱的,虽然它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才11%不到一点,比中国企业产品15%—16%的转换率还低,但卖得却比中国产品价格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人家在稳定性、与建筑的结合等方面有创新之处、过人之处。相反,国内不少企业不注重创新只满足于做加工者,靠打价格战占领市场。施正荣认为,光伏产业宏观上发展不过剩,但要注意发展的节奏,一哄而上会扼杀这个产业。

  市场之“匙”在哪里?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产能相对过剩,这与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国外打价格战、国内市场开拓不力密切相关。新能源的国内市场应用仿佛被一把锁给锁住了,目前亟需一枚智慧钥匙把锁打开。这把锁是什么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说,这把锁由多个瓶颈组成。首先是产业内相关技术还没有解决好,成本相对高,大规模使用可能增加方方面面的负担,因此这个产能的发展,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协调起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第二个瓶颈是并网的问题,不管是风能还是太阳能,并网都是当前关键的制约因素。史立山说,现在要往电力系统中引入新的绿色电源,这就不仅需要解决“智能电网”等技术上的问题,更需要一套程序来规范它。

  史立山说,一个电站建成了怎么并网,需要走哪些程序,作为一个电力系统管理者,如何来检测,按照什么标准管理,目前这些都是空白点。我们还没有适应太阳能建设的程序,而这个程序需要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来探索建立一整套管理体制。

  向欧日学什么?

  在此次2009中国(无锡)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副主席默雷·格曼伦介绍了欧洲太阳能光伏应用的情况。他以德国为例说,目前德国的光伏装机达到了1200万千瓦,于欧盟其他国家。德国为什么会发展比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实施了固定电价政策。光伏并入*后,德国电力用户每消费一度电所交的电费中有0.13分钱人民币是给光伏产业的补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作了计算,如果这个用到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中国2008年共发电3.5万亿度,如果乘以0.13得到的资金,放在长三角一带,就能增加45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

  另一种政策是日本的补贴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大西康雄介绍说,日本政府从1974年开始实行了阳光计划,刚开始,由于用户少,成本特别高。但是日本普及太阳能发电决心很大,对每户住宅太阳能电池板采取补助制度,于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户越来越多,市场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由此新能源市场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另外日本还对电费进行补贴。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更多 >

工控网机器人仪器仪表物联网3D打印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仓储物流环保设备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化工设备电子加工设备水泥设备海洋水利装备矿冶设备新能源设备服装机械印染机械制鞋机械玻璃机械陶瓷设备橡塑设备船舶设备电子元器件电气设备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关闭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