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条码印刷
每一种印刷方式具有着不同的条码印刷能力。印刷条码可采用凸版印刷机、平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和孔印刷机。平版(胶印、干胶印)、凹版(凹版、平凹版)印刷条码标识稳定性好、尺寸精度高、图文还原准确,可用来印制放大系数较小的条码标识。
孔版(丝网)印制条码标也能获得较高的尺寸精度,并且对印制载体的种类、形状适应性强,适合印制放大系数适中的条码标识。凸版(凸版、苯胺印刷)印制条码标识尺寸精度较差,重复性不大理想,一般只用来印制放大系数较大的条码标识。印刷企业可根据现有设备以及上述原则选择和承接条码印制业务。
条码印刷中,条码印刷载体应选用受温度影响小、受力后尺寸稳定、着色度好、油墨扩散适中、渗透性小、平滑度好的材料。如铜版纸、胶版纸、白版纸、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铝箔膜、马口铁等。聚乙烯薄膜着色度差,热收缩膜变形大,瓦楞纸板渗透湮不一致,金卡、银卡纸金属反光干扰条码扫描,这些材料在选择时应慎重,并采取相应措施弥补不足。印制媒体应选用均匀性好、扩散性适中并与印制载体匹配的油墨。
2.条码印刷过程的质量控制
(1) 印前控制
a. 印前验证
印刷企业在承接条码印制业务时,必须向用户索取有关条码使用权的证明,核查证明的真实性、有效性;核查厂商识别代码、厂名、原版胶片的一致性;核查商品项目代码的*性。
业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条码印制验证制度》的各项规定,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b. 设计三要素
条码标识的颜色、位置、尺寸统称为设计三要素。
① 颜色设计
颜色的变化直接影响条码标识的条、空反射率和对比度,只有满足GB 12904《商品条码》光学特性要求的条、空颜色搭配才能被条码识读器识读。
一般来说,浅色的反射率较高,可以作为空色即底色,如白色、黄色、橙色;深色的反射率较低,可作为条色,如黑色、深蓝、深绿、深褐色等。
条、空黑白颜色搭配可获得zui高印刷对比度,被称为zui安全颜色搭配。颜色设计应尽量选用装潢图案中现有可用作条、空的颜色,盲目增加颜色会增加印刷成本并限制设备的利用率。
红色只能设计为空色,而不能设计为条色,即使以棕色为条色,其中红色成份也要受到限制,否则条码标识不被识读。这是因为条码识读设备都用红色光源。
金属光泽的反光性会干扰条码识读器的正常工作,所以金色、银色不作为条、空色使用。随着包装装潢的讲究,金卡纸、银卡纸经常被包装装潢设计人员使用,为了保证条码标识的正确识读,设计人员应对各种欲使用的金、银卡纸的反射率进行测定,预测一下在上面印刷条码标识是否影响条码识读器的扫描。对于不能直接在上面印刷条码的金、银卡纸在使用前应在条码标识部位加印一色(浅色)遮盖金属色反光。遮盖面积应比条码符号大一些,特别是左、右空白区尺寸不应小于5mm。
金属铝箔本体颜色可作为条色,由于镜面反射,条码识读器可将其视为黑色。如雪碧、可口可乐易拉罐的条码标识都不影响条码识读器的正常工作。
对于透明度较高的包装材料,一定要注意内容物的颜色,必要时须加底隔离并且避免使用与内容物相同或接近的颜色作为条色。
② 位置设计
位置设计的原则是:不变形、易操作、易识读。详见国家标准GB/T 14257《商品条码符号位置》。
位置设计时一定要以包装实物的情况为准考虑条码标识印刷位置是否合理。避免将条码标识设计在包装的边缘、接缝、凹凸、开启口、喷盖生产日期的位置。
③ 尺寸设计
条码标识的尺寸设计就是确定它的放大系数。GB12904《商品条码》国家标准规定M的值为0.80~2.00。
印刷企业可根据用户的意图以及包装上可容纳的条码标识大小、装潢整体的协调、印刷设备精度来确定M值。
设计条码标识尺寸要注意M值越大,允差值越大,合格率越高;M值越小,允差值越小,合格率越低,因此,印刷企业应避免印刷M=0.85以下的条码标识。
条码标识的M值有时在用户提供的原版条码胶片上已被确定,如果设计时感到不妥需要改变M时,切记不要私自缩放。私自缩放会破坏原版胶片的制作精度并引起BWR值的改变。zui保险的方法是到编码机构重新制作符合设计要求M的条码胶片。
在热收缩膜式瓦楞纸板上印刷条码标识,M值应尽量取得大一些。
④ 其它注意事项
在条码标识的设计中,条高和左、右侧空白区是zui容易被人为改变的。
左、右侧空白区虽然没有任何印刷符号,但在条码标识的识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识读设备回零,做好下一次扫描的准备。因此设计时不可挤占或削减左、右侧空白区的尺寸。左、右侧空白区的颜色必须与条码中空的颜色一致。
条高尺寸的截短将会影响条码标识的首读率,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任意改变条高尺寸。
设计人员除必须遵守《条码设计审查制度》外,还需及时追踪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标准等相关文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技术要求,保证用户产品包装在市场上不出问题。如食品包装应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出口产品的包装还应注意产品输入国对包装、印刷材料以及回收、再生和防止环境污染的技术法规的要求;《产品标识标准规定》中对容易造成产品损坏或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要求等。
为了保证条码印制质量,印刷企业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作风细微严谨、有丰富设计经验和审美、创意感强、熟悉条码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国家标准、技术法规的人员担当条码设计审查工作。
c. 印刷适性试验
为保证条码印制质量,印刷企业对不同设备、印刷媒体、印刷载体都应做条码印刷适性试验。通过试验了解和掌握以上印刷条件之间的适应性,确定条码原版胶片的设计参数。
每当印刷条件中有一项发生变化都应做印刷适性试验。
条码印刷适性试验可确定该印刷条件下的zui小放大系数Mmin和条宽调整量BWC。BWC为正值时为条宽增加量(BWI),BWC为负值时为条宽减少量(BWR)。
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标准规尺由编码机构提供,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方法详见《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方法》。
原则上,条码标识的用户应按印刷企业提供的条码印刷适性试验结论中的参数到编码机构订购条码原版胶片,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印刷企业被确定前,用户已将条码胶片制好。胶片上标明的各种参数是编码机构根据经验给出的数据,因此,在接到用户提供的条码原版胶片时,印刷企业应认真验证胶片上的数据,并根据自身印刷条件予以适当调整。
打样
通过打样并对样品条码标识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印版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修整、调整晒版参数重新制版等方法予以校正。
打样工作一般在打样机上进行,没有打样机的印刷企业可在印刷机上少量印制。
(2)印制控制
非现场印制条码标识由于印量大,时间长,所以印刷企业必须加强印刷阶段的质量控制,以免质量事故发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印刷机组人员应该熟悉条码基本理论,掌握印刷技术和印机性能。开机前保证印机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印刷机组人员应监控印刷载体、媒体以及设备的随机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和故障。控制墨量、印压、温度等对条码标识的质量影响。
在机组人员班次交接中应互相通报了解设备等状况以及印品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班次印品质量的稳定。
质检人员应在生产线上随机抽样检验并及时将质量情况反馈机组人员。初次印刷的印品,质检人员还应适当增加抽检的频度。
印刷企业的*除加强对印刷机组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印刷技术以及现场控制条码标识质量的能力外,还应给条码印刷车间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工作环境是人员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组合,如车间温湿度、卫生状况、光线、噪音、振动、气味及空气清洁度,这些可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满意程度、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
印刷车间的*还应协调印刷机械的使用、半成品和成品的摆放、搬运以及多次上、下线过程中印品不被污染。
(3)印后控制
印后控制包括成品检验控制,产品入库控制和产品出厂控制。
a.成品检验控制
①.质检人员
印刷企业必须对质检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考试、考核桃选有责任心、原则性强、经过编码机构条码理论和检验方法培训、熟悉条码国家标准的质检人员担任条码标识成品的检验工作。
条码检验人员应了解批量印刷的条码标识的抽样方法和质量判定,应严格执行《条码印刷品质量检验制度》,做到检验程度规范、检验数据完整、检验方法科学、样品及检验记录等存档齐全。
② 检验仪器
在条码标识的质量判定中,条码检测仪是*的。条码的条、空反射率以及对比度、译码正确性、条空尺寸误差、检验码都通过条码检测仪检验得出。因此,印刷企业应主动、积极地配置条码检测仪器。
在每次检测之前,必须积保证条码检测仪处于正常状态。根据条码印刷品的不同和条码检测仪的要求正确输入各种参数。
③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见相关条码质量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 18348-2001《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b. 产品入库控制
仓库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产品入库时必须检查条码印刷品的厂名、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产品合格证、条码标识检验合格证、登记在册并按质量等级明确标识,分类摆放。
对废品或条码标识不合格的印刷品与合格品严格隔离,不准混淆,按监销程序经与用户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销毁或做确实有效的技术处理。
仓库管理人员对仓库场地做好防潮、防尘、防火工作,避免条码标识变形或出现损失。
b.产品出厂控制
条码印刷品是印刷企业的产品。不合格条码印刷品流入市场,一经发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印刷企业应严格控制产品的出厂手续。严禁手续不全或条码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交付给用户手中的条码印刷品厂名、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品种、数量必须准确无误,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和用户合同上明示的各种要求。
每一种印刷方式具有着不同的条码印刷能力。印刷条码可采用凸版印刷机、平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和孔印刷机。平版(胶印、干胶印)、凹版(凹版、平凹版)印刷条码标识稳定性好、尺寸精度高、图文还原准确,可用来印制放大系数较小的条码标识。
孔版(丝网)印制条码标也能获得较高的尺寸精度,并且对印制载体的种类、形状适应性强,适合印制放大系数适中的条码标识。凸版(凸版、苯胺印刷)印制条码标识尺寸精度较差,重复性不大理想,一般只用来印制放大系数较大的条码标识。印刷企业可根据现有设备以及上述原则选择和承接条码印制业务。
条码印刷中,条码印刷载体应选用受温度影响小、受力后尺寸稳定、着色度好、油墨扩散适中、渗透性小、平滑度好的材料。如铜版纸、胶版纸、白版纸、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铝箔膜、马口铁等。聚乙烯薄膜着色度差,热收缩膜变形大,瓦楞纸板渗透湮不一致,金卡、银卡纸金属反光干扰条码扫描,这些材料在选择时应慎重,并采取相应措施弥补不足。印制媒体应选用均匀性好、扩散性适中并与印制载体匹配的油墨。
2.条码印刷过程的质量控制
(1) 印前控制
a. 印前验证
印刷企业在承接条码印制业务时,必须向用户索取有关条码使用权的证明,核查证明的真实性、有效性;核查厂商识别代码、厂名、原版胶片的一致性;核查商品项目代码的*性。
业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条码印制验证制度》的各项规定,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b. 设计三要素
条码标识的颜色、位置、尺寸统称为设计三要素。
① 颜色设计
颜色的变化直接影响条码标识的条、空反射率和对比度,只有满足GB 12904《商品条码》光学特性要求的条、空颜色搭配才能被条码识读器识读。
一般来说,浅色的反射率较高,可以作为空色即底色,如白色、黄色、橙色;深色的反射率较低,可作为条色,如黑色、深蓝、深绿、深褐色等。
条、空黑白颜色搭配可获得zui高印刷对比度,被称为zui安全颜色搭配。颜色设计应尽量选用装潢图案中现有可用作条、空的颜色,盲目增加颜色会增加印刷成本并限制设备的利用率。
红色只能设计为空色,而不能设计为条色,即使以棕色为条色,其中红色成份也要受到限制,否则条码标识不被识读。这是因为条码识读设备都用红色光源。
金属光泽的反光性会干扰条码识读器的正常工作,所以金色、银色不作为条、空色使用。随着包装装潢的讲究,金卡纸、银卡纸经常被包装装潢设计人员使用,为了保证条码标识的正确识读,设计人员应对各种欲使用的金、银卡纸的反射率进行测定,预测一下在上面印刷条码标识是否影响条码识读器的扫描。对于不能直接在上面印刷条码的金、银卡纸在使用前应在条码标识部位加印一色(浅色)遮盖金属色反光。遮盖面积应比条码符号大一些,特别是左、右空白区尺寸不应小于5mm。
金属铝箔本体颜色可作为条色,由于镜面反射,条码识读器可将其视为黑色。如雪碧、可口可乐易拉罐的条码标识都不影响条码识读器的正常工作。
对于透明度较高的包装材料,一定要注意内容物的颜色,必要时须加底隔离并且避免使用与内容物相同或接近的颜色作为条色。
② 位置设计
位置设计的原则是:不变形、易操作、易识读。详见国家标准GB/T 14257《商品条码符号位置》。
位置设计时一定要以包装实物的情况为准考虑条码标识印刷位置是否合理。避免将条码标识设计在包装的边缘、接缝、凹凸、开启口、喷盖生产日期的位置。
③ 尺寸设计
条码标识的尺寸设计就是确定它的放大系数。GB12904《商品条码》国家标准规定M的值为0.80~2.00。
印刷企业可根据用户的意图以及包装上可容纳的条码标识大小、装潢整体的协调、印刷设备精度来确定M值。
设计条码标识尺寸要注意M值越大,允差值越大,合格率越高;M值越小,允差值越小,合格率越低,因此,印刷企业应避免印刷M=0.85以下的条码标识。
条码标识的M值有时在用户提供的原版条码胶片上已被确定,如果设计时感到不妥需要改变M时,切记不要私自缩放。私自缩放会破坏原版胶片的制作精度并引起BWR值的改变。zui保险的方法是到编码机构重新制作符合设计要求M的条码胶片。
在热收缩膜式瓦楞纸板上印刷条码标识,M值应尽量取得大一些。
④ 其它注意事项
在条码标识的设计中,条高和左、右侧空白区是zui容易被人为改变的。
左、右侧空白区虽然没有任何印刷符号,但在条码标识的识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识读设备回零,做好下一次扫描的准备。因此设计时不可挤占或削减左、右侧空白区的尺寸。左、右侧空白区的颜色必须与条码中空的颜色一致。
条高尺寸的截短将会影响条码标识的首读率,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任意改变条高尺寸。
设计人员除必须遵守《条码设计审查制度》外,还需及时追踪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标准等相关文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技术要求,保证用户产品包装在市场上不出问题。如食品包装应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出口产品的包装还应注意产品输入国对包装、印刷材料以及回收、再生和防止环境污染的技术法规的要求;《产品标识标准规定》中对容易造成产品损坏或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要求等。
为了保证条码印制质量,印刷企业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作风细微严谨、有丰富设计经验和审美、创意感强、熟悉条码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国家标准、技术法规的人员担当条码设计审查工作。
c. 印刷适性试验
为保证条码印制质量,印刷企业对不同设备、印刷媒体、印刷载体都应做条码印刷适性试验。通过试验了解和掌握以上印刷条件之间的适应性,确定条码原版胶片的设计参数。
每当印刷条件中有一项发生变化都应做印刷适性试验。
条码印刷适性试验可确定该印刷条件下的zui小放大系数Mmin和条宽调整量BWC。BWC为正值时为条宽增加量(BWI),BWC为负值时为条宽减少量(BWR)。
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标准规尺由编码机构提供,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方法详见《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方法》。
原则上,条码标识的用户应按印刷企业提供的条码印刷适性试验结论中的参数到编码机构订购条码原版胶片,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印刷企业被确定前,用户已将条码胶片制好。胶片上标明的各种参数是编码机构根据经验给出的数据,因此,在接到用户提供的条码原版胶片时,印刷企业应认真验证胶片上的数据,并根据自身印刷条件予以适当调整。
打样
通过打样并对样品条码标识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印版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修整、调整晒版参数重新制版等方法予以校正。
打样工作一般在打样机上进行,没有打样机的印刷企业可在印刷机上少量印制。
(2)印制控制
非现场印制条码标识由于印量大,时间长,所以印刷企业必须加强印刷阶段的质量控制,以免质量事故发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印刷机组人员应该熟悉条码基本理论,掌握印刷技术和印机性能。开机前保证印机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印刷机组人员应监控印刷载体、媒体以及设备的随机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和故障。控制墨量、印压、温度等对条码标识的质量影响。
在机组人员班次交接中应互相通报了解设备等状况以及印品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班次印品质量的稳定。
质检人员应在生产线上随机抽样检验并及时将质量情况反馈机组人员。初次印刷的印品,质检人员还应适当增加抽检的频度。
印刷企业的*除加强对印刷机组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印刷技术以及现场控制条码标识质量的能力外,还应给条码印刷车间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工作环境是人员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组合,如车间温湿度、卫生状况、光线、噪音、振动、气味及空气清洁度,这些可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满意程度、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
印刷车间的*还应协调印刷机械的使用、半成品和成品的摆放、搬运以及多次上、下线过程中印品不被污染。
(3)印后控制
印后控制包括成品检验控制,产品入库控制和产品出厂控制。
a.成品检验控制
①.质检人员
印刷企业必须对质检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考试、考核桃选有责任心、原则性强、经过编码机构条码理论和检验方法培训、熟悉条码国家标准的质检人员担任条码标识成品的检验工作。
条码检验人员应了解批量印刷的条码标识的抽样方法和质量判定,应严格执行《条码印刷品质量检验制度》,做到检验程度规范、检验数据完整、检验方法科学、样品及检验记录等存档齐全。
② 检验仪器
在条码标识的质量判定中,条码检测仪是*的。条码的条、空反射率以及对比度、译码正确性、条空尺寸误差、检验码都通过条码检测仪检验得出。因此,印刷企业应主动、积极地配置条码检测仪器。
在每次检测之前,必须积保证条码检测仪处于正常状态。根据条码印刷品的不同和条码检测仪的要求正确输入各种参数。
③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见相关条码质量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 18348-2001《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b. 产品入库控制
仓库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产品入库时必须检查条码印刷品的厂名、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产品合格证、条码标识检验合格证、登记在册并按质量等级明确标识,分类摆放。
对废品或条码标识不合格的印刷品与合格品严格隔离,不准混淆,按监销程序经与用户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销毁或做确实有效的技术处理。
仓库管理人员对仓库场地做好防潮、防尘、防火工作,避免条码标识变形或出现损失。
b.产品出厂控制
条码印刷品是印刷企业的产品。不合格条码印刷品流入市场,一经发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印刷企业应严格控制产品的出厂手续。严禁手续不全或条码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交付给用户手中的条码印刷品厂名、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品种、数量必须准确无误,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和用户合同上明示的各种要求。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交易会 暨先进制造业博览会
展会城市:合肥市展会时间: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