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基于433MHzRFID的船泊身份识别方案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厦门安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
  • 厂商性质生产厂家
  • 更新时间2021/10/14 15:10:30
  • 访问次数329
产品标签: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进入展商展台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厦门安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厦门市“双百计划”重点扶植专家:董放人先生创办,是专业从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室内定位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开发及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安福迪致力于433MHz有源RFID产品、多层次室内定位产品研发及解决方案,拥有自主发明的433MHz 有源 RFID核心*技术,产品远销欧美,被誉为433MHz 有源 RFID 产品。

开拓创新是安福迪永恒的追求,在RTLS高精度实时定位系统方面,安福迪研发的125KHz+433MHz双频RFID产品具有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拓展性强、简单方便等特点,创新性地把激发器和读写器融为一体,使安装使用更为方便。

*的售后服务是安福迪成长的基石,安福迪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不仅功能丰富,在软件二次开发的方便性上更是RFID业界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的定位系统中间件平台,大程度地满足集成商在软件二次开发上的需求,获得了广大集成商客户的认可。

安福迪拥有一支优秀的软、硬件开发队伍,拥有*的远距离、超低功耗*技术。公司产品涉及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广泛应用于隧道及矿井人员定位管理、涉密载体管理、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自动考勤、家校通 、养老院人员管理等),仓储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集装箱码头管理,电子巡更,游客管理,隧道门禁系统,隧道电子门禁,跑步计时圈,隧道人员定位,室内定位,军事物联网,渔船身份识别,煤气水电无线抄表,智能家居及无线监测等领域。

安福迪将坚持以“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安全可靠、方便实用”的经营理念,为用户营造安全,为用户创造价值!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室内定位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
基于433MHzRFID的船舶身份识别方案概述随着我国航运业及渔业生产的发展,航运及渔业生产船只和从业人员急剧增多
基于433MHzRFID的船泊身份识别方案 产品信息
基于433MHzRFID船舶身份识别
 
方案概述
    随着我国航运业及渔业生产的发展,航运及渔业生产船只和从业人员急剧增多。船舶的信息采集是船舶管理中一个核心的问题,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传感技术,船舶监控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人工观测操作水平上,成为港行管理中的“信息孤岛”。这种传统的方式不仅在管理上很难确保现场观测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观测数据的质量,而且对人工观测的一手资料难于保存和整理,信息的再利用价值不高,减弱了信息管理对决策的支持力度。RFID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用在区域内的船舶管理,可以具有船舶身份标识、船舶基本信息、证书信息、安全检查等现场督导信息和进出信息存储以及签证管理等功能。433MHz有源RFID由于其*的传输距离远、绕射性强、穿透性强和适应野外恶劣环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避风港、内河航道等领域的船舶管理。
方案原理
    系统由“应用软件服务器”、“监控计算机”、“RFID中继器”、“RFID读写器”和“RFID电子标签”组成。
    主要实现思路为:将“RFID电子标签”粘贴于船舶驾驶舱中,实现一船一卡。在船舶进出区域的内外用立杆各安装一台“RFID中继器”(其中1个或2个立杆加装摄像头,用于对过往船舶进行拍照),在岗亭或值班室安装“RFID读写器”并与监控计算机连接。
    当贴有“RFID电子标签”的船舶进出港时,“RFID中继器”获取“RFID电子标签”信号,并将信号转发给“RFID读写器”,“RFID读写器”同时输出视频开关信号,启动摄像头进行拍照并将照片传输给后台进行存储。根据“RFID读写器”反馈的“RFID电子标签”信息和经过内外中继器的先后顺序,监控计算机即可获知出当前过往船只的状态(进港或出港),并将该信息与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匹配,获取该船信息。
    此外,利用手持机或智能手机(手机需和便携式蓝牙读写器结合使用),工作人员还可以对进入相关区域内的船舶信息进行盘点和身份核实,不仅有利于对进入避风港的船只进行盘点确认,而且此方法还便于日常的海域船舶检查管理。

       

总体架构示意图:

      

船舶进出示意图:

关键词:中继器
在找 基于433MHzRFID的船泊身份识别方案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