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

参考价 ¥ 32600
订货量 ≥1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潍坊小宇环保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潍坊市
  • 厂商性质生产厂家
  • 更新时间2020/12/9 10:06:16
  • 访问次数777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点击查看电话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潍坊小宇环保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总部位于美丽的世界风筝都---潍坊,专业生产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二氧化氯发生器,加药装置、臭氧发生器等水处理设备。

 小宇公司在全国有办事处,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小宇XY系列产品有几种型号规格,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自来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自备井水、二次供水、电厂、钢铁循环水、油田污水、印染废水、造纸漂白、畜牧场、食品保鲜等多种领域,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小宇水处理设备是您的明智选择    诚信为本,厚德载物。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二氧化氯发生器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回用系统的浓排水(COD≤180mg/L)接管排放进入城市污水管网规避了印染废水回用过程中的盐分积累问题。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 产品信息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

工艺特点
(1)废水具有温度高的特点,工艺流程中采用热能回收系统在对废水降温的同时,进行热交换回收热能,是直接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


(2)生化处理中采用泥膜共用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目的是为了增强生化系统内消化细菌的活性和种群的数量,从而提高整个生化系统的效果。
(3)从源头上做好回用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质量,减轻膜处理系统的压力,有利于延长膜的使用时间,保证回用水的水质。
(4)系统内的污泥尽可能通过系统本身减量消化,减少整个系统的剩余污泥量,降低处理成本。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
(5)回用系统的浓排水(COD≤180mg/L)接管排放进入城市污水管网规避了印染废水回用过程中的盐分积累问题。

常用的废水处理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利用物质密度的沉淀法和浮选法,沉淀法能够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与此同时还能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能够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例如,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的中和法能够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从而减轻废水污染,利用物质可溶性的萃取法,能够处理可溶性废物,回收酚类、重金属等。
(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
废水常见检测方法
不同的废水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其实质还是立足于水质特征以及废水处理工艺的结果。本文主要以工业废水为对象,介绍两种工业废水的常见检测方法,以下两种检测,都是测定废水中有机物含量,主要利用水中有机物容易被氧化的特点,从而将水中组成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辨,定量。
(1)BOD检测,即生化耗氧量检测。生化耗氧量是对衡量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指标,它的指标越高,这说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越严重。制糖、食品、造纸、纤维等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可经好气菌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由于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故亦称需氧污染物质。若这类污染物质排人水体过多,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同时,有机物又通过水中厌氧菌的分解引起败现象,产生甲烷、硫化氢、硫醇和氨等恶臭气体,使水体变质发臭。
(2)COD检测,即化学耗氧量检测,它利用化学氧化剂通过化学反应,将水中可氧化的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然后通过残留氧化剂量来计算耗氧量,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它的数值越大,这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重。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普遍的是酸性*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小宇环保公司按照处理的水质不同分为生活污水、印染污水、纺织污水、改厕污水、医院污水、屠宰污水、养殖厂污水、景区污水、化工污水等。按工艺流程分为: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MBR污水处理设备、无动力污水处理设备、AO工艺污水处理设备。设备的材质有:玻璃钢材质、碳钢材质、不锈钢材质。本产品由Yang2020.12.09发布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300m³/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装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