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上海市
  • 厂商性质其他
  • 更新时间2018/12/7 13:53:08
  • 访问次数2766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进入展商展台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原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分析事业部,其前身为上海分析仪器厂和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系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是分析仪器制造公司之一。公司是集分析仪器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主要产品有: 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和火焰光度计等60余个品种的数字化、智能化分析仪器。公司产品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站、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科研、大专院校、食品饮料、日化用品、农业生产等行业,是实验室*的检测手段和科学实验的计量器具。

公司拥有上分、棱光两个商标,自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品牌产品。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还远销欧、美、亚、非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坚持“精准精彩”的目标,致力于发展科学仪器和拓展监测系统集成两大类产品,以推动科技进步、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企业宗旨。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通过设计改进,生产绿色环保型的科学仪器,公司对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对相关方环境行为施加影响,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持续改进公司的业绩,确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
● 标配PC端反控软件、内置色谱工作站,实现PC端反控和主机触控屏同步双向控制。
● 主机采用7英寸彩色触控屏,电子显示气路的流量值和压力值。
● 多核、32位嵌入式的硬件系统,保证了仪器可靠运行。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 产品信息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 技术特点:

● 一键启动功能。

● 可扩展的同步的外部触发功能,可以由外部信号(自动进样器、热解析仪等)同时启动主机和工作站。

● 具有完善的系统自检功能和故障自动识别功能。

● 具有8个外部事件的扩展功能接口,可以选配各种功能控制阀,并按自己设定时序工作。

● 20组样品测试方式记忆功能。

● RS232通讯口和LAM网口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反控软件功能:

● 柱温箱控制

● 检测器控制

● 进样器控制

● 图谱显示

柱温箱:

● 内容积:22L

● 温控范围:室温上5℃ - 400℃

● 温控精度:±0.1℃

● 升温速率:0.1 - 60℃ / min

● 程序升温阶数:9

● 程序升温重复性:≤ 2%

● 降温方式:后开门

● 降温速度:≤10 mins(250℃-50℃)

进样器:

● 温控范围:室温上7℃ - 420℃

● 控温方式:独立控温

● 载气流量控制方式:恒压

● 同时安装数:多3个

● 进样单元种类:填充柱、分流

● 分流比:分流比显示

● 柱头压力范围:0 - 400kpa

● 柱头压力控制精度:0.1kpa

● 流量设定范围:H20-200ml / min    N20-150ml / min

检测器:

● FID、TCD 任选一个

● 温控范围:室温上7℃ - 420℃

● 同时安装数:多2个

● 点火功能:自动

●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限:≤ 3×10-12 g / s(正十六烷)

    基线噪声:≤ 5×10-14 A

    基线漂移:≤ 6×10-13 A

    动态范围:107

    RSD:≤ 3%

● 热导检测器(TCD):

    灵敏度:5000mV.ml / mg(正十六烷)

    基线噪声:≤ 0.05 mV

    基线漂移:≤ 0.15 mV / 30min

    动态范围:105

● 电源电压:220V±22V,50Hz±0.5Hz

● 功率:3000W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GC112N气相/液相色谱仪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