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该如何“借用”? 四大路径破题落地难
大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其次就是要有所谓的大数据思维。而真正的大数据思维并不是说什么决策都参考数据,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要足够,更不是要花巨资打造大数据系统或平台,而是“借用”。那么,究竟该如何借用呢?可参考一下两种方式:
其一,花钱买大数据服务。例如搜索关键字投放,投放DSP广告等。这种需要参考行业内是否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如果有,就尝试,没有什么成功案例的,肯定有一些不容易迈过去的坎,可暂时选择放弃。
其二,用虚拟人脉换取,即自媒体的操作方式。除了早的互粉、互相介绍外,再一种模式则是自媒体的人脉互相交换,各取所需,可以2个方式,一是大号带小号方式,二是同等级号的资源互换。注意,交换的时候好是不同行业领域,效果更好。
事实上,任何企业都有不足的地方,仅仅只是供需平衡问题,才会导致有的方强势,有的方弱势退让,就如BAT的大数据,如果大家都不用他们的大数据,市值马上爆降,反之其他中小企业也需要巨头的超级大数据,其核心无非是有需求的更迫切而已。
不仅如此,数据分析还应该从商业问题开始,而不是从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始。但是这带有一丝“鸡生蛋,蛋生鸡”的意味。要解决商业问题、识别商业机会,需要对潜在的技术解决方案有了解。而要建立一个分析环境,企业需要就所采纳的硬件和软件技术进行选择。
硬件方面,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如Hadoop和相关的软件栈)来清理、整合、存储和管理数据。为了减少支出,企业可能选择云存储,并将大数据作为一种服务。公司在同外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时,应采取适当的谨慎措施,保证数据私密性。
软件方面,很多厂商提供了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解决方案。目前市场还有很多的开源分析软件(R、weka、Rapidminer),虽然这些开源软件解决方案变得非常流行,但是他们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很好的处理具有大体量、多样性等特性的大数据。
以社交媒体分析为例,只有首先了解分析技术后,公司才能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在线品牌认知度,进行趋势监测。为了跨越分析技术和业务之间的鸿沟,持续性培训和学习是关键,它能使企业始终屹立在分析技术的潮头,保持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如果仅仅是口头上的大数据思维,做营销只借概念,没借到数据,很可能就做亏本的买卖,做大数据应用和创业一样,先去掉不可靠谱的Idea尤为重要。尽管大数据分析成为越来越多公司的DNA 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金融、医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展足迹,数据、业务和监管都具有特异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基因组成进行不同的设置,切忌盲目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