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工智能”首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国家对新兴产业的重视,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总理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确定这个主攻方向,可以说是抓住了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牛鼻子”。
2016年,国产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成为一大亮点。统计显示,国产机器人首要应用领域依然集中在搬运与上下料,但服务的行业已经覆盖到了国民经济34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中类,家具、服装、烟草等消费品制造行业的机器人消费量均实现了成倍增长。
如今,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机械加工行业、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打磨抛光、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诸多领域中。
机器人大量使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特点。统计显示,自2013年成为世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后,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国销售工业机器人超5.7万台,增长54%;2015年销量增至6.8万台;2016年机器人安装量更是高达8.5万台,超过新增工业机器人数量的30%。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软肋有三: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60%以上份额,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市场份额约90%;作业难度大、应用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84%;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90%份额。”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另外,传统关节机器人(即机械手臂机器人)需要三类核心零部件:高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其中,高精密减速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也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对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一直是我国机器人企业的痛点。
具体来看,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但可喜的是,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功能更多元化,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态势愈发强劲,专业化分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当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沈阳新松、广州启帆、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等一批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同时,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也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助力本土企业突围是关键。
其中重要的是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这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引导,还需要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需建立员工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把企业资源进一步向技术人才的选拔、培训、使用和激励上倾斜,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构建活跃的创新文化氛围,调动全体员工的研发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应以产品质量为抓手,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的机器人项目,促进国产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创新,不仅使得“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还要使得整个产业特色明、品质优、竞争强。
中低端市场需求快速扩张,使得产业投资热情高涨。但是,就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来看,如何由数量、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内涵型,才是当前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大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