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三大运营商NB-IoT发展初具规模和形态:连接数已超3亿

三大运营商NB-IoT发展初具规模和形态:连接数已超3亿

2018-05-23 08:41:23来源:飞象网 关键词:物联网阅读量:25896

导读:目前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发展已步入正轨。初步建设了覆盖范围广的NB-IoT网络,智能连接的数量超过3亿个。
  【中国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5月22日消息,目前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发展已步入正轨。初步建设了覆盖范围广的NB-IoT网络,智能连接的数量超过3亿个。
三大运营商NB-IoT发展初具规模和形态:连接数已超3亿
 
  中国移动立足“云、管‘端”架构,建设物联网综合服务能力,目前超过了2.3亿,成为用户规模大的物联网专用网;中国电信主要通过“端”、“管”、“云”、“用”四方面助力产业链价值提升,年底将达到一亿户;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战略,以平台为核心,目前已实现NB-IoT网络全国覆盖,今年三季度将会实现eMTC核心网的全网接入能力。
 
  中国移动:立足“云、管‘端”建设物联网 用户数已超2.3亿
 
  中国移动主要以“大连接”战略为指导,立足“云、管‘端”架构,建设物联网综合服务能力。
 
  在“管”方面,截至目前,中国移动物联网用户超过了2.3亿,成为用户规模大的物联网专用网。
 
  不仅如此,中国移动还新建了NB-IoT精品网络基础设施。据悉,中国移动已在11省(市、区)商用NB-IoT网络,NB-IoT网络一期建设覆盖346个城市。到2018年年底,全国NB-IoT连接数超过5000万,实现县一级覆盖。
 
  在“云”方面,为了提高物联网运营能力,推出了用户规模大的连接管理平台CCMP。唐亚琼表示,CCMP平台3.0版于2017年地发布,与前一代相比,3.0版平台具备五大服务能力,其中包括业务运营能力、NB-IoT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应用集成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
 
  中国移动自主研发行业主流开放平台OneNET。据悉,截止至2018年5月,该平台连接数到达4220万,用户数到达6.92万,企业用户超过7500家,平台承载产品数8.1万。其中,连接数大的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占据了平台连接数的60%以上;用户数多的省市是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占据了用户数的25%以上;平台个人与企业客户占比为88.75%:11.25%;连接数比例为37.8%:62.2%。
 
  在“端”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大量通信模组产品。这些产品以自主研发为主,联合研发为辅。目前在售产品包括三大系列——车规级、工业级、消费级,在研自主品牌通信模组9款(2G产品3款,4G产品1款,NB-IoT模组5款)。
 
  在依托于“云、管、端”的三个核心能力之余,中国移动也和产业链各方行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深耕垂直行业市场,在交通、金融、工业制造、医疗、物流等八大行业也有一些越来越多和已经成熟的应用。
 
  中国电信:今年年底NB-IOT网络连接用户将达一亿
 
  中国电信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物联网业务的发展,2016年把物联网定为集团的战略基础业务。主要聚焦于智慧城市、垂直领域和个人消费三大领域,到2018年4月份,NB-IOT网络连接数已经突破了六千万,年底将达到一亿户。
 
  中国电信物联网公司产业链合作部副总经理陈昊在上周举行的“2018中国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上指出:在物联市场上中国电信的4G转向更快,目前4G用户的连接已经超过了70%的比例。
 
  据了解,中国电信主要通过“端”、“管”、“云”、“用”四方面助力产业链价值提升。“端”是指模组终端的参与者、“管”是指基础网络的运营者、“云”是指开放平台的提供者、“用”是指产业应用的推动者。
 
  在模组终端方面,今年中国电信定制了NB-IOT开发版,去年推出一款产品助力于企业智能化产品的上线。
 
  同时做一些物联网标准终端的定制,包括门锁、智能安全帽一些典型的NB-IOT应用,通过这些产品的定制,模组在不断丰富,同时市场也在加速成熟。目前NB-IOT模组厂家已经超过20家、芯片厂家超过10家。据了解,今年中国电信主要聚焦于白电、水气,各个省市拿出超过五亿的补贴,推动当地物联网市场的发展。
 
  在网络方面,中国电信在去年年终建成覆盖广的NB-IOT网络,目前NB-IOT连接数超过五百万。对于eMTC,目前中国电信正在网络测试,预计会在2020年正式商用。
 
  在平台方面,按照平台的三层架构在构建平台体系,去年6月份发布物联网开放平台,目前开放平台连接数超过6000万、日均API接口调用1.4亿次。
 
  在服务方面,目前主要和爱立信合作致力于国内车企的服务,如今服务超过有20家车企。同时,对业务和中国出口的业务有比较强大的支撑。
 
  在行业应用方面,中国电信去年推出了NB-IoT发情终端,中国在这块监测数据远远落后澳洲、欧洲。但中国电信的奶牛发情终端的检测率能达到25%,2000头牛、4个月内检测发情800多余次。
 
  此外,智能家电也是中国电信重点关注的物联网市场,此前发布了物联网开放平台,平台体系包括连接管理、通用使能、垂直行业应用等三大层次。
 
  中国联通:以平台为核心已实现NB-IoT网络全国覆盖
 
  中国联通的“物联网平台+”战略,以平台为核心,打造的化端到端服务能力,聚焦重点领域,聚合产业资源,推动物联网业务价值规模化快速提升。
 
  因此,中国联通给自己的定位为提供平台服务的提供者,而网络建设只是平台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已。通过平台可以通过不同网络把各种不同的智能感知设备安全、可靠、低成本的连接起来,并把数据通过智能终端采集存储起来,并向不同的应用开放。
 
  目前,中国联通连接管理平台已上升到7.0版本,对外实现开放和连接管理能力更新迭代,满足多种运营需求的统一平台、支持“连接”。中国联通化的物联网网络能力,在实现“一点接入、统一管理、一致体验”,并联合运营商共同打造“连接”解决方案,目前已有超过50家运营商正在使用统一平台。
 
  而在网络方面,2017年三季度联通NB-IoT在全国11个省进行试商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实现城区全覆盖;2018年一季度全国核心网专网建成,具备全网统一接入能力;到5月17日,中国联通已实现NB-IoT网络全国覆盖。
 
  同时,中国联通也快速eMTC网络能力,今年一季度启动商用核心网建设,到今年三季度将会实现eMTC核心网的全网接入能力。此外,联通并也关注LoRa等非网络连接服务。
 
  当然,中国联通的物联网应用还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就是给予顾客使用某项产品的完整权限,却只要支付实际使用量的费用。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分享模式。
 
  去年8月,中国联通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致力于打造开放、普惠、共赢的物联网产业合作生态圈,目前已有副理事单位34家,联盟成员超过100家。
 
  (原标题:三大运营商NB-IoT发展初具规模和形态:连接数已超3亿)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何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已有超过40%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
    2025-04-14 10:12:02
  • 如何选择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来连接设备?

    选择合适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设备特性、功耗要求、数据传输需求和成本等多个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以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技术方案。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2025-04-09 14:15:59
  • 人工智能讲师平均招聘月薪超1.5w AI新兴职业需求强烈

    人工智能讲师的增加表明市场对AI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部门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讲师来提升员工或学生的AI素养,从而推动了该职位招聘需求的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讲师物联网
    2025-03-09 10:35:2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