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近日,随着“AI立法”被多位人大代表共同提出,我国针对人工智能立法的问题在社会上迅速引发了热议。据3月4日举行的人大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我国已将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列入到未来五年立法规划之中。人工智能立法项目正在通过加速研究、调查与论证,进入到深入探索阶段。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逐步从实验室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大家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时,法律盲区、伦理挑战、监管空白等潜在威胁也随之而来。面对这些风险,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发挥AI价值,成为了各国急需处理的问题之一,而人工智能立法不失为问题解决的可行方案。
其实,作为与人工智能秤不离砣的存在,在“AI立法”火热开展的同时,机器人的立法工作也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尤其在国家强调“智能+”,正在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加速发展应用的情况下,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立法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立法旨在解决三方面问题
相比于大部分的智能新技术,机器人的落地应用由于更具规模、更为成熟,因此其所面临的法律、伦理等问题,与每一个人更加息息相关。当前,随着机器人从生产到生活领域的深入普及,“机器换人”的大肆盛行给就业问题带来影响、各起事故的发生让责任归属问题引发争议、数据隐私的泄露让应用信任问题开始凸显......各种发展问题已经频频暴露。
而立法工作的进行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从就业影响的角度来讲,机器人一方面能够给各行业发展创造“无限繁荣”,另一方面也让人类的就业遭受冲击,在这个层面上机器人立法需要平衡人与机器在岗位上的冲突。与此同时,大部分的行业中机器人取代人类已是大势所趋,“机器换人”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立法工作也需要有效推动机器人的加速落地,顺应机器人革命带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从责任归属的角度来讲,智能机器人在物流配送、医疗服务、生活家居等方面的应用正在加速和深化,在这领域中机器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家庭事故,事故处理和责任划分无法通过伦理方法来判定,因此需要立法来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约束,这既是对人类权益的一种保护,也是对机器人发展的一种推动。
后从应用信任的角度来讲,各种机器人事故和用户数据隐私泄露带来的安全、隐私问题,很容易让人们对机器人应用的信任产生动摇,进而影响智能机器人的普及推广。因此,通过立法规范技术、产品和行业,借助立法解决安全、隐私等问题,将是稳固人类信任,促进机器人成熟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如果立法需注意什么
目前,对机器人进行立法已经有不少国家走在了前面。例如欧盟从2017年开始就已经提出了相关议案,他们计划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智能机器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伦理问题,一方面让机器人事故责任判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对机器人伤人事件有效防治。通过两方面的规范和约束,来获取机器人发展的经济保障和人身维护。
此外,在2017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近2000名来自产业、学术和研究届的相关人士也共同签名,提出了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23条原则”,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技术、法律和伦理上的监管,以及未来机器人广泛应用抢占人类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落实和针对。
相比于这些立法先行者,我国的机器人立法工作还处于提出阶段,具体立法细节有待研究可行性和深入调查探索。那么,如果未来我国也正式启动了机器人立法工作,立法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握机器人立法的边界和尺度。因为立法如果不够严格和详细,无法对机器人引发的一些问题进行规范解决;而如果立法过于严格和限制,又可能不利于机器人的发展。同时,机器人的法律研究和法规创制并非简单的约束,需要宽与紧、抓与放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创新,才能推动智能革命的顺利开展。
鉴于此,未来我国的机器人立法需要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限制和约束,但面对一些趋势也需要顺应和推动。一方面进行责任归属、安全隐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有效规范;另一方面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行业应用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通过赏与罚的紧密结合,以及立法边界尺度的有效把握,来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又快又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