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AI“换脸”一夜爆火 你知道“丢脸”的后果吗?

AI“换脸”一夜爆火 你知道“丢脸”的后果吗?

2019-09-06 08:59:05来源:智慧安防网 关键词:AI人脸识别阅读量:23637

导读:近日,一款换脸软件刷屏了社交网络。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实现与明星换脸,“一键”进入明星出演的影视片段中,过把戏瘾。然而,随着这款软件火爆网络,大家也开始关注其背后涉及的隐私、肖像权等相关问题。
  近日,一款换脸软件刷屏了社交网络。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实现与明星换脸,“一键”进入明星出演的影视片段中,过把戏瘾。然而,随着这款软件火爆网络,大家也开始关注其背后涉及的隐私、肖像权等相关问题。
 
  “换脸”有风险 个人信息或遭泄露
 
  这款软件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标语为,“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该软件使用AI技术,将用户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换脸。
 
  利用这款软件进行“换脸”,首先需要用手机号动态验证码进行验证登录。换脸时需要进行眨眼、抬头等各种验证,这与刷脸支付时采集的脸部信息类似。
 
  对此,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个技术,盗取了用户换脸的信息,包括其它的个人信息,一旦匹配成功了,轻则是诈骗,重则的话有可能用户的账号、密码洞开 。这样一来,不仅“丢了脸”,还可能丢了钱。
 
  法律专家 岳屾山:
 
  这里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个软件如果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就很可能造成危险。现在,国内很多应用在索要用户信息方面都很野蛮,过度要求用户提供信息,这是一个通病。用户在使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应该遵法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收集信息;监管部门也要出手,对于不规范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进行规范。
 
  AI换脸曾被利用制作淫秽视频
 
  AI换脸技术被公众注意,还因为其先前被应用于制作淫秽视频。多家外媒曾报道“Deepfake”和“DeepNude”在国外引起的热议,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利用该技术制作名人的色情视频,AI换脸正在引起恐慌。英国《卫报》称,此类软件是“对未来可怕的一瞥”,显示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的担忧。
 
  AI生物识别要把控好“度”
 
  AI换脸已经不是新技术,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生物支付也也是目前的主流,如今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处于先进水平,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2018年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上。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采集每个人外貌作为模板保存,使用时再次对相应外貌进行实时采集并快速对比进行身份认证。各种生物特征技术的区别,在于对采集的“外貌”有所选择,有的选择采集指纹,有的选择采集人脸,有的选择采集虹膜。
 
  无论采集什么“外貌”,这些“外貌”都有一个共性:人人都有,且人人不同,也就是具有性。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生物特征信息安全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
 
  对于用户来说,人脸特征信息属于弱隐私信息,人人可见,随时有可能在自身全无所知的情况下被人获取,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当人脸特征信息和金融支付账户联系到一起之后,更是影响了用户对账户的安全感觉:“从我的账户里划钱就和拍照一样简单。”
 
  自从人脸识别技术问世之后,各种人脸识别应用层出不穷,有人脸识别厕所、人脸识别跑道、人脸识别马路、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等。“别管需不需要,能站在风口就行。”伴随着这样的想法,人脸识别信息开始被各种各样的应用采集,甚至滥用。
 
  今年2月,国内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有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图像拍摄地点等。此事在网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深网识别网站一度停止运营,引发了无数风波。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宝8月23日发布了国内“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倡议提出:企业在采集用户生物信息时应遵循“小、够用”原则,防止被滥用。这份倡议共5点,主要从隐私、安全、防止信息滥用、责任与监督、公平等角度,呼吁对生物识别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管理,来确保行业可控、健康的发展。
 
  面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风潮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也在不断发声。自今年两会起,个人信息安全就成了监管的重点,网信办、工信部、信安标委等部门接连发布文件,《数据安全保护法(征求意见稿)》、《App收集个人信息规范》等等文件都强调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生物特征信息无疑属于个人信息当中有价值的部分,属于重点保护范围。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文章《冷静看待生物识别技术》中提到,“目前市场热情高涨但尚缺一系列制度设计。”因此需要对生物识别技术加强监管,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
 
  刷脸、换脸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于用户而言,切勿将个人信息轻易交换,于企业而言,支付宝发布的“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值得行业深思!
 
  (新闻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加速行业智能化——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成功举办

    4月28日,华为AI+制造行业峰会2025在广州盛大举行。在峰会上,华为以“三层五阶八步”方法论为制造行业智能化加速提出实施路径,并分享7大场景20个解决方案,基于自身实践助力智能制造走深走实,推动技术革新成为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华为AI制造业解决方案
    2025-04-29 16:59:22
  • 数据处理速度提升10倍 TDK光学新突破或成AI革命关键推手

    这项名为“光子-电子混合集成技术“的创新,通过将光学信号传输与电子计算单元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半导体材料在数据传输速率和能耗上的物理极限。
    光学信号数据处理AI
    2025-04-16 17:15:57
  • AI 消防新生态:智慧消防多场景应用

    AI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实时决策支持和知识迁移特性,正在消防领域开辟智能化转型的新路径。
    AI智慧消防
    2025-04-13 09:52:32
  • 比尔·盖茨:我们生来不是为工作 AI将包揽大部分事情

    在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构想的未来图景中,AI革命将用不足十年的时间完成对传统行业的深度改造。尤其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系统将承担80%以上的常规诊断、药品研发和知识传授工作。
    比尔·盖茨AI
    2025-04-07 11:41:10
  • 辽宁国资“拥抱AI”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辽宁国资“拥抱AI”专项行动启动仪式由辽宁省国资委、省科技厅、省数据局联合举办,带头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AI人工智能
    2025-04-04 09:11:51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与人脸信息安全紧密相关,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为了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出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
    2025-03-27 13:37:5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