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头初现,2020数字化转型的六重战略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头初现,2020数字化转型的六重战略议题

2020-02-02 08:49:18来源:亿欧 葛颀 关键词:数字经济阅读量:24367

导读:5G和AI推动下,数字化转型迎来突破性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子经济“向”比特经济“的转型持续提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头初现。
  5G和AI推动下,数字化转型迎来突破性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子经济“向“比特经济”的转型持续提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头初现。
 
  5G和AI是数字化转型的AB面
 
  2019年4月6日,利用时区的优势韩国第一个宣布5G商用。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61家电信运营商为超过1000万的客户提供了5G服务,美国现网速率到达了每秒505Mbps,比4G网速快的韩国52.4Mbps的9倍还要多。
 
  在5G大带宽、低时延、海量接入、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等新功能的推动下,AI进入了AaaS人工智能即服务新阶段,呈现出多模态、全技能、标准化和可定制的新特点。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纷纷亮相商用、进军资本市场,科大讯飞估值已经到了730亿人民币,亚马逊Alexa智能语音助理赋能兰博基尼跑车,地平线“征程二代”芯片批量出货韩国SK电信,本地化、移动性和可负担的AI正在成为社会新的生产力。
 
  多形态5G终端加速数字化转型
 
  手机、无人机、电视机、售货机器、服务机器人、头显、路由器、数据卡、笔记本电脑……截止2019年12月15号,共发布5G终端199款,其中手机62款、多形态的终端137款。这是移动通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多形态终端数量超过手机的情况。
 
  目前5G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超过1300万部,溢价约为4G的20%,中端客户市场已经启动,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和紫光展锐等芯片厂商功不可没。
 
  75款CPE和热点设备把5G转换成Wifi信号,接入存量的手机、电脑等非5G设备。34款模组把5G嵌入到汽车、电器和生产线,低只需要999元。在青岛开工生产的海尔智能工厂,运营中的德国汉堡智慧港,5G改变社会,构建出无限智能连接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转型的六重战略议题
 
  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1万亿人民币、GDP占比34.8%,稳居第二。虽然和美国80万亿人民币的体量还有一定距离,但两位数的增速为抢占中国GDP位置消除了任何悬念。收获数字经济红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关注六重战略性议题。
 
  第一,品牌重塑。移动互联网的十年见证了UGC客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5G万物智联,UGC将向UGB,客户生产品牌User Generated Brand升级。海量永续在线的智能终端将会成为定义和丰富品牌内涵的重要生产者,而客户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过程更将实现品牌效益的社交化增值。AT&T是运营商还是数字媒体公司,客户将会和企业共同书写答案。在UGB的新商业环境里,品牌溢价将会由企业和客户通过全新的方式共享,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净推荐值等都将会演进出全新的标杆体系。
 
  第二,客户重构。5G时代,需要重新理解、定义和锁定谁是客户,他们在哪里,为什么消费。由生产方式、营销渠道、价格体系等区隔而成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将会跨界融合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微信小程序交易额超8000亿,对企业而言2B和2C将很快不再是“或”而是“和”的关系。与此同时,地理位置的疆界将进一步被打破,涂鸦智能已经拥有18家AIoT平台客户,在物联网市场长尾理论也成为了长尾现实。人人皆为客户、物物皆为商品、处处皆为场景,“全量市场”的来临就是下一个奇点。
 
  第三,核心竞争力重育。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品牌管理都在数字化。数字化能力将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数据连接、数据聚合和数据流程将构成数字化运营的核心。仅仅5年历史的蚂蚁金服没有一家店面,客户就已经10亿,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没有了传统银行运营模式的束缚,蚂蚁金服仅仅通过数字化就进入了全金融服务领域。百度的竞价排名,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歌曲,滴滴的在线打车,靠得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没有签字的经理,没有干活的工人,也不需要昂贵的店面。所有人都会同意,数字化能力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上的,很多人已经不再站在街头打出租车了。
 
  第四,生态和价值链重生。实体经济时代,单向的采购决定了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部。谁是买方,谁是卖方,一开口就知道 。数字化时代,单向的价值链已经发展成为双向,大家互为客户。中国移动采购华为的设备,华为也要采购中国移动的数据服务来优化自己的产品,一锤子买卖消失了,双方都在交易中获利。生态构建的核心也从单一的采购,向采购、客户和资本三要素演进。互为客户、互相采购、互为资本,为数字化社会带来全新的市场机遇,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阿里系和腾讯系就是好的案例。当然,在享受数字化带来强大溢出效应的同时,管制者必须高度关注滥用垄断地位和不当竞争行为,确保市场活力不容闪失。
 
  第五,收入重建。实体经济的增长在不到5%,而数字经济的增速则持续保持在两位数。在社会的总体价值中,数字经济的比重将有望在新的十年内超过50%。中国广告收入阿里、字节跳动和百度名列前三,前20名没有一家纸媒和户外公司,就是对数字平台价值好的诠释。每一个企业都会见证来自实体经济贡献的下降和源自数字经济贡献的增加。制定和实施数字化收入战略将会成为企业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土耳其电信积极主动的战略就确保了2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非传统电信业务。每一粒沙子都会被计算,每一粒沙子都有数字价值。2020年的收入中如果见不到数字经济的贡献,企业将会需要全新的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六,标准重定。数字化转型带给社会的变化是革命性的,IT会进入通信技术CT,CT 会融合数字技术DT, OT会重塑运营技术OT,地理、时区、文化、行业标准等传统社会的缓冲器和保护器将很快失效。社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数字化的OTT下,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很多传统专利将会失效,失去经济效益和应用效益。更多的专利将会产生,特征是融合了数字化和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数字化社会,更多的野蛮者和创新者都会出现在门口,他们会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发明出更多、更有效的标准和专利,并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策略,创造和分享更多的价值。毫无疑问,“融”是数字化生存的关键。
 
  数字经济将是人类文明下一个追逐的热点,而且加速度会比过去270年快很多,的不确定性是哪个区域、哪个国家或是哪个行业会成为新者。21世纪全新的十年已经来临,数字化的旅程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和中国服务准备好了吗?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标杆解码:数字经济北京方案”:北数所着力打造数据交易流通示范工程

    为全面展现这场数字蝶变,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特别推出“标杆解码:数字经济北京方案”系列报道,系统呈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北京路径,彰显科技创新赋能城市转型的标杆力量!
    数据要素数字经济
    2025-05-09 10:07:17
  • 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座谈会在福州召开

    国家数据局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数据要素保障,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更好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数字经济数据
    2025-05-08 09:57:33
  • 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发布 对智慧城市有何影响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
    数字经济智慧城市
    2025-04-18 10:13:20
  •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2024年,数字产业重点监测的核心指标(快报﹝注释2、3﹞)中九成以上实现同比提升。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部分分别增长3.8%和8.0%,占比分别为59.6%和40.4%。
    数字产业数字经济
    2025-03-27 13:40:09
  • 工信部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对揭榜入围、优胜单位予以支持,推动优秀成果示范应用推广。
    算力数字经济存储设备
    2025-02-27 09:51:59
  • 2025年逆袭必备!洞察2025全球数字经济十大趋势,抢占时代先机!

    2025年7月30日至8月1日由OFweek维科网主办的“WAIE2025(第六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智能工业展”无疑将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制造业企业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快步伐深度开拓海内外市场,抢机遇、拼订单必不可错过的大机会!
    数字经济智能工业
    2025-02-25 15:36:05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