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小鼠心脏”“3D打印微型肾肝”……近年来,一系列出自3D打印活体器官的成果,让我们感受到了3D打印在临床医学上的无限可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件事,3D打印或许已经为我们的医学带来了巨大改变。
事实上,尽管以目前的技术,想要用3D打印打造一个可供器官移植的活体器官尚且还是天方夜谭,但是,打印静态模型却没有问题。而在临床医学中,精准地发现病灶,并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借助3D打印便可以十分直观地为病灶治疗制定一个妥善的定制化方案。不仅如此,3D打印还未外科手术中骨科相关移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3D打印骨骼。
不同于活体器官,人体内的骨骼在人身体发育完成后,随年龄的增长变化非常小,并且小范围的修补几乎不会影响日常的生活。换言之,当患者出现骨裂,骨缺失等问题时,便可以考虑根据患者的年龄、骨骼发育情况,借助3D打印来实现器官修复。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实事。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通过3D打印救治了一位患者。据悉,该患者年龄49岁,患有先天胸骨裂,相比正常人胸骨缺少7/8、胸部塌陷,加上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伴关闭不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心脏病,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生利用3D打印技术为其量身定制了1:1胸骨“铠甲”,并由5个部门的多位专家轮流手术历经4小时接力救治。目前,患者已经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当然提到3D打印,就需要提到另一个词语——扫描。3D打印技术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而想要其正常工作,就需要建模,而实现精确建模的重要手段便是扫描技术。
一般来说,为了近乎完全地还原病人受损的组织结构,如受损的骨关节、缺失的骨结构,就需要建立一个和患者形体相承的结构模型,而这个模型通常是在CT、核磁共振(MRI)等扫描技术的配合下完成的。
事实上,就目前来说,CT、核磁共振(MRI)等常规的医疗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医疗诊断也是通过这些技术来实现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已经步入了3D打印在临床医学上运用的大门。而让我们把眼光放远,或许在解决了活体器官打印技术难题以及背后涉及到的道德层面问题后,在3D打印的庇护下,我们将活的更健康,更安心。
(原标题:3D打印定制“铠甲” 用现代技术救治骨科疾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