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动力电池阻燃又一颠覆性技术革新!

动力电池阻燃又一颠覆性技术革新!

2022-04-27 09:16:23来源:OFweek锂电网 关键词:动力电池电池阻燃材料阅读量:25871

导读:动力电池热失控,进而造成电动汽车起火乃至爆炸,一直是消费者、电池厂商和整车厂的心头大患。为了攻克这一痛点难点,整个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各种尝试与研究。
  动力电池热失控,进而造成电动汽车起火乃至爆炸,一直是消费者、电池厂商和整车厂的心头大患。为了攻克这一痛点难点,整个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各种尝试与研究。
 
  日前,国际巨头公司宣布成功开发出阻止电池热失控的先进塑料材料。
 
  阻热时间世界最长
 
  LG化学(LG新能源母公司)4月25日宣布,公司从2009年起就开始持续进行研发,终于开发出一种可应用于电池组、具有世界最佳性能的特殊阻燃材料。
 
  目前,LG化学已完成量产体系的构建,并根据客户需求计划从2023年起开始全面投入生产。同时,其正在韩国、美国、欧洲等地进行专利申请,并计划以供应电池组外壳为起点,将材料的应用范围扩大至汽车等其他各工业领域。
 
  由此可知,LG化学的电池阻燃材料已经通过其客户验证,并且即将量产商用。
 
  “热失控”是电动汽车电池起火的主要原因。而热失控是由于多重因素对电池单元施加压力而产生热量的现象,当电池的内部温度由于过压或过放电等问题造成短路而升高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就会产生火焰,进而引发火灾。
 
  LG化学此次开发的新型特种阻燃材料是一种具有聚苯醚(PPO)、尼龙树脂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多种材料组的高功能工程塑料。该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当其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组外壳时,与普通阻燃塑料相比,隔热时间更长,且尺寸稳定性更好,当温度变化时也不会产生变形。
 
  此外,LG化学的测试结果显示,在热失控引发电池起火时,即使温度高达1000℃,该材料也可将火焰扩散时间延迟400秒以上,为目前世界最长时间,且阻燃性能比普通阻燃塑料高出45倍以上。
 
  LG化学称,若将公司全新开发的阻燃材料应用于电池组外壳,有望在电动汽车电池起火时延缓燃烧时间,阻止火焰扩散,从而为驾驶员撤离及灭火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或将首先改善自身电池安全问题
 
  LG化学成立于1947年,隶属于韩国三大集团之一的LG集团,业务涵盖石油化学、电池、尖端材料、生命科学四大领域。
 
  其中电池业务由2020年12月分拆出来的全资子公司LG新能源(LGES)独立运营。
 
  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LG新能源2022年1-2月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4GWh,同比增长37.6%,市场占有率为13.8%,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全球第二。
 
  作为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的电池却屡屡发生安全事故,涉及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
 
  储能电池最近的一次事故是4月18日发生的,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储能电池设施起火冒烟。该储能项目地共有超3200块锂离子电池,总储能容量10MW/40MWh,电池正是来自LG化学。消防局已证实该储能项目中存在电池热失控,但具体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
 
  而电动汽车电池的处境同样也好不到哪去,搭载LG新能源电池的电动汽车因起火风险被召回的事件已经持续上演了两年,共涉及约44万十万辆来自各大车企的电动汽车,包括Stellantis、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现代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等。
 
  今年,LG新能源或许也将收获电动汽车电池的“大彩蛋”。4月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他们正着手调查LG新能源的电池故障安全问题,将致函LG新能源,以及可能从LG新能源购买相同或类似电芯的其它车企,将确保所有有缺陷的电池都已被汽车制造商召回。这起调查共涉及138324辆新能源汽车。
 
  层出不穷的起火和召回事件,让LG新能源的电池被打上了最不可靠的标签,品牌形象和信任度也因此一降再降。但这并不妨碍LG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今年2月出手进军军储能系统集成市场,与受影响的客户车企也仍在事故前后展开了多个方面的大手笔合作。
 
  如若此次LG化学研发的高功能电池阻燃塑料材料成功实现量产的话,大概率会首先应用于LG新能源生产的电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的电池安全问题,重新扭转不安全的负面形象。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