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食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保鲜技术以及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对新鲜蔬菜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蔬菜水果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粮食生产的第二大种植产业。然而由于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等投入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农药残留是影响食物,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指的是在农药使用后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或是残留于农产品中的农药原体,以及它的有毒代谢物、转化物、反应物和杂质等。如果人或动物一次性摄入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农产品,会引发急性中毒,且如果长时间的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害物质在体内堆积,会引起慢性中毒,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常规检测和快速检测两种。常规检测主要是以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为主,常规检测法结果较为可靠,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但样品前处理繁琐、检测成本高、时间长,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无法满足快速、低成本等实际的需要,因此催生出了许多快速检测技术。
酶抑制法是利用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和植物酯酶的抑制作用,通过酶促底物反应中显色的程度来确定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酶抑制法对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低,操作简单,但这种方法只能对样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总量进行定性检测,无法识别农药的具体种类和残留量。免疫分析法是基于蛋白抗原和抗体之间,或者小分子半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反应的分析方法,其关键是农药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在其农药残留检测中以EIA/ELISA为常用。免疫分析法在农残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但也由于所用的农药抗体制备难度较大,开发费用较高, 仅仅适用于单一种类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检测,不适用于多残留分析。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长龙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且无酶的便携式传感平台。这种便携式传感平台主要用于检测草甘膦定量,只需将瓜果蔬菜表面润湿,用检测试纸在表面轻轻擦拭,约2秒后,用紫外灯照射,通过试纸颜色变化就可以大致判断草甘膦残留浓度的高低。若是想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只需将试纸放入传感平台的试纸槽内。通过传感平台自带的紫外灯照射,再用手机拍摄试纸照片,利用手机的颜色识别软件自动分析转换,显示最终农残浓度结果超标还是未超标。这种传感器更加快速便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也可操作使用,并且实现实验室检测无法做到的现场或实时检测,适用于基层环境监督部门、农贸市场及超市、个体消费者。
当前,农药残留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民众愈发重视饮食安全,因此,必须对各类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加大关注力度,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近几年来,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不断得到发展,检测仪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多通道检测、无线通讯、稳定性和重复性必然是未来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发展方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