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降本增效”,汽车产业供应链卷起来!

“降本增效”,汽车产业供应链卷起来!

2023-05-25 11:34:14来源:盖世汽车 关键词:新能源车汽车零部件电池阅读量:24415

导读:终端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压力,已经快速地传导到了供应链。如果说2022年供应链的核心词是”保供“,那么2023年供应链的核心词就是“降本增效”。
  今年车市竞争极为惨烈。3月的“降价潮”拉开了白热化竞争的序幕,当时降价更多的是针对在售车型和库存车,而如今,新车上市发布,配置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而价格,也越来越“实在”了。
 
  5月15日,哈弗枭龙系列正式上市,枭龙起售价13.98万元,枭龙MAX起售价15.98万元,比价格更值得关注的,枭龙MAX实现了四驱两驱同价。按照长城汽车的说法,这打破了过往豪华品牌对四驱车型的定价权,向“四驱=加价”的市场基本盘发起挑战。
 
  这是激烈市场竞争下,车企“上演价格战,追求性价比”的一个缩影。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上,共有车企84家,在售品牌124个,在售的车型 817款,具体款型近2000多种,整体规划产能5,214万台,平均的产能利用率是45.7%,所以行业整体过剩,导致终端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必然趋势。叠加有效需求不足,车企自然就会卷价格,或者说卷性价比。
 
  今年以来,很多上市新车的价格都超预期地低,可以说不断在刷新价格的“下限”。
 
  以比亚迪为例,今年2月,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以“9.98万元”的起售价,吹响了“油电同价”的号角,后续上市的多款冠军版车型的指导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5月上市的海豹冠军版,指导价整体下降了2.3-4万元。
 
  终端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压力,已经快速地传导到了供应链。如果说2022年供应链的核心词是”保供“,那么2023年供应链的核心词就是“降本增效”。
 
  正常情况下,车企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一般在3%-5%左右,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今年3月中旬,价格战开打之后,盖世汽车做了关于“供应链降本”的行业调研,近3000位行业用户参与,其中74%的用户表示,相较往年,今年车企提出的降本要求明显提升。从降本幅度来看,超半数的企业被要求年降的幅度在5-10%。还有企业提出,因为疫情三年没有降价,今年被要求一次性降20%以上。车企我们也做了走访和调研,整体目标都在10%以上。
 
  而在最近博世集团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在中国市场上,份额远比盈利更加重要。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绝大部分企业的心声。不管愿意与否,却不得不加入“降本增效”的内卷当中。毕竟是淘汰赛,如果出局了,一切皆无可能。
 
  最近在外面交流很多,大家的普遍共识是:降价是一个决策,降本是一门技术。
 
  降本的方式有很多,常规操作包括:通过商务谈判降低采购成本、选用成本更优的原材料、垂直整合供应链、提高国产化率、集采,扩大规模、产品/系统集成化/模块化、减员增效、提升数字化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更可行或者现在大家越来越看重的,是创新技术降本。这方面特斯拉就是很好的案例,特斯拉通过改进汽车设计,使制造工艺尽可能简单。例如通过电池技术迭代(升级到4680及CTC底盘),特斯拉单车已节省约1-2万元;通过车身一体化压铸的改造,虽然初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大幅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简化了生产工艺,规模化生产情况下,成本显著下降。
 
  目前,车企也在积极加速这方面的探索和实施,进行了跟进。而供应链的厂商也在持续探索降本新技术,例如蜂巢能源就号称,通过电池结构设计创新,其龙鳞甲电池的高度集成设计降低了体积与重量,使得成组率达到76%,有效降低了电池成本。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降本的新思路也不断涌出,舱泊一体、行泊一体愈加火热,并走向进一步融合;毫米波雷达卷向“单芯片”,激光雷达要做平台化,诸如此类的做法,其实也都是在谋求成本的进一步优化。
 
  总而言之,汽车供应链正掀起一场围绕降本的技术大比拼,需要创新,需要碰撞,能在这个过程中杀出重围的企业,会有更大的机会形成规模化,快速全球化。盖世汽车也会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案的朋友们,欢迎和我们联系 。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