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6-04-01 09:03:55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关键词:新能源设备智能装备阅读量:33215

导读:作为十三五规划政策执行元年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表现将更为突出。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在未来五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将达500万辆保有量的政策目标的预期之下,预计到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保持大约40%的年复合增速,未来五年继续高增长势头。作为十三五规划政策执行元年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表现将更为突出。
  
  一、新能源汽车产销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量37.9万辆,同比增长3.5倍,占比30%,中国也成为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市场。在未来五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将达500万辆保有量的政策目标的预期之下,预计到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保持大约40%的年复合增速,未来五年继续高增长势头。作为十三五规划政策执行元年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表现将更为突出。
  
  二、困难与机遇并存
  
  (一)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不足为虑
  
  基于环保性、能源安全性等原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等各大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价格上的高额补贴,以及不限行不限号等政策优惠。
  
  具体来看,为了从经济性上培育产业需求,提升产业空间,国家对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以及燃料汽车给予了不遗余力的财政扶持,并且明确制定了未来五年补贴逐步退坡的路线图。
  
新能源车补贴与未来五年补贴逐步退坡路线图
  在中央对地方基于新能源汽车推广要求的激励及考核的双重压力之下,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且自去年以来,许多城市启用新能源汽车的地方补贴标准达到与国家补贴1:1的水平(例如:北京、深圳等)。
  
  总体来说,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5-2020从数量上给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明确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补贴优惠的扶持政策,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的高度,体现了其坚定的决心和态度。从全国政策推广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与中央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步调,体现了在产业政策的落实上,地方对国家政策的高度执行力。政策补贴从下游需求端推升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景气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和运营,推动了动力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从全维度拉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火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开始就得以快速发展的直接、根本、强有力的原因和重要的外部因素。
  
  当然,从未来五年的政策补贴数量上来看,补贴还存在着一个逐步退出的节奏,这主要是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成熟后,锂电池等相关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成本将会大幅下降。相反,若补贴持续高涨,企业超额盈利容易滋生“骗补”等不当社会行为,不利于市场良性竞争和企业优胜劣汰。政策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在成长初期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对于培育新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期政策在新技术趋于成熟后逐步退出,以及补贴相应合理下降是考虑到市场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进一步来讲,补贴退坡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动力。从2016年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亮点和政策利好,值得期待。
  
  首先,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运营的扶持,包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租赁金融、网络约车运营“合法化”、鼓励并约束政府等机关部门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政务采购和使用,鼓励货运、物流等专车使用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运营有望接力新能源汽车销售成为下一个增长极。
  
  其次,充电网络作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薄弱环节在政策推动下将迎来快速发展。今年二季度根据深圳等试点城市推行的充电网络的补贴征求意见稿大概率有望通过专家认可及高层肯定,以此带动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迅速大面积推广,本年有望成为充电网络建设发力的元年。
  
  通过以上两点同时又反作用于新能源汽车前端生产销售,形成正反馈: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提升消费者体验,新能源汽车运营的兴起加速用户习惯培养,以及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在私人部门的渗透率。政策的考虑是的,给予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也是多维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退坡影响并不足虑。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运营以及充电网络三大环节构成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生态)(数据来源:金斧子投研中心)
  
  (二)、未来发展的困难及突破点
  
  尽管十三五规划为我们勾画了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但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阶段性的问题和困难:
  
  1、安全性方面,作为主流的动力锂电池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相对的劣势,近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充电发生自燃等安全事故及隐患倍受市场关注。对于锂电池生产厂商而言,未来在材料性能的优化、生产材料的技术工艺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而对于整车厂商而言,电池管理系统的组装检测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样重要,其质量要求和检测工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尽管国家政策补贴退坡是必然趋势,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但未来补贴退坡对于新能源生产制造商所带来的冲击而言,仍然需视个体企业技术路线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提升速度滞后、市场反应较慢的中小企业成本的控制能力将受到市场的考验。另外,地方政府补贴是支持地方新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部分推广地区地方政府做到1:1的高额配套补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及地方财政收紧,2016年地方补贴的力度、出台时间等的落实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充电网络的建设速度不及预期。预期今年充电基础设施将大幅新建,但如果在年内充电网络的投资建设速度不达预期,仍将制约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放量增长。
  
  4、锂电池技术水平是决定一辆新能源汽车使用性能的核心。相对来说,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新兴成长阶段,各项技术性能尚不成熟。除了安全性的改善,新能源汽车在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耐受性、循环充放电次数,使用寿命等性能上的改善还有待提升。
我要评论
  • 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到2027年,在GPU、AI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攻克5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0项重点新产品;培育30个标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0亿级以上企业3家,10亿级以上企业25家,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形成3-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全力打造“全栈式AI”先锋城市。
    AI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
    2025-04-17 09:25:04
  • 河北辛集:让特色潜力项目落地生根

    通过产业研究,锚定生态皮革服装、先进钢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现代商贸服务、氢能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等八大战略性产业,策划优质项目,建立企业投资意向数据库,开展产业链靶向对接。
    皮革服装智能装备
    2025-04-16 15:51:59
  • 第十八届中国(慈溪)工业博览会盛大启幕 智能装备赋能产业升级新篇章‌

    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慈溪工博会已成为国内外智能装备技术落地的标杆平台。本届展会规模再创新高,启用室内外全馆超20000平方米,吸引三菱、津上精密、卓朴智能、瑞钧机械、西安巨浪等近400家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参展。
    智能装备工业博览会
    2025-04-14 09:26:13
  • 博创多款智能装备引爆墨西哥展,上演“中国智造“风暴!

    博创本次展出全新一代二板智能注塑机Bu600V、超级电动注塑机Bd160和Bd130,以及通用型互联网注塑机Bi320M四台机,现场动态展示物流筐、儿童餐盘、航空杯、凳子四套智能注塑成型方案,精准匹配物流、食品、日用品等行业的核心需求,展现了博创在塑料行业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博创智能装备智能注塑机
    2025-03-19 08:08:48
  • 增幅150%!大族激光全资子公司增资至5亿

    业内有观点认为,此次增资既是大族激光对核心业务板块的强力支持,也是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进一步扩张。
    激光智能装备
    2025-02-14 09:42:50
  • 新天激光营销中心开启新篇章,乔迁仪式圆满落幕!

    新天激光总经理贾玉磊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新天激光自2004年成立以来,历经蹒跚起步到疾步快跑再到稳健前行,规模日益壮大,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激光智能装备
    2025-01-16 10:52:5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