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的智能制造,就要打造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所用的关键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大多都来自国外,包括ERP系统、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先进控制系统、流程模拟和仿真系统等等。国内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并不是不具备研发能力,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体制和机制与企业一起持久地推动自主创新,产学研还是联系不够紧密。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推动流程行业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比如,德国政府投资了两亿欧元促进工业4.0新技术的开发,美国的能源部也专门投资成立了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包含了几个的大学。如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度大学、康奈尔工学院和诸多制造业优势企业——辉瑞制药公司、通用电气、康宁公司等。
创新意味着我们将出现一些的新的工艺过程,这个过程的动态特性、安全特性尚不被大多数人掌握。比如,明年某汽车公司出了一款国产新车,但其安全性究竟如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测试,才能给出准确答案。因此,对石油化工、医药化工这类流程行业的安全环保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推出智能化的技术产品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是需要资源投入的,短期内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如果一家企业投入资源去创新产品和服务,但由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足,另一家或几家企业很快就能仿制出类似产品,使真正创新的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持久动力。因此,在政策方面,建议规范并严格执行流程工业在废弃物等方面的排放标准以及主要产品投放市场的质量标准,加大市场产品质量监管、环境监管、安全监管的力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的有利于推动创新的环境。不仅要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要致力于培养让良币能够淘汰劣币的创新环境。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随处可见的是跟随、抄袭、模仿、一拥而上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如果不改变,那么《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很难实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赵劲松:无知识产权管理,无创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