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学术论文】2013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德国政府宣布“工业4.0”为其高科技战略之核心部分,以确保德国在未来继续保持其“工业生产基地”的地位。
工业4.0
德国“工业4.0”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乌尔里希认为很多迹象表明这次变革和第二次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我们正在经历其开端的这场变革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是会持续几十年。在这场革命中,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融合,将会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典型特征是硬件和信息的融合、物与服务的互联、机器对机器(M2M)的通信。乌尔里希坚信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及其中潜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其他新的国家、地区和行业就会运用新的技术取而代之,颠覆原有秩序,获得优势。
工业革命跟种族和民族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工业革命的成功可极大增强民族自信和地位。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生产效率、经济和文明发展通过次工业革命取得极大提升的同时,瑞典
植物学家卡罗鲁斯.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根据人的外貌、气质和智力,把人分为美洲智人、欧洲智人、亚洲智人和非洲智人。他把这些人种分为四等,低等的是非洲人、稍高一些是亚洲人、再高一些是美洲人(主要指美洲土著),而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欧洲人(包括后来移民到美洲和大洋洲的欧洲移民及其后裔)。这种西方至上的思维方式曾经在18和19世纪广为流传。由于西方也牢牢控制和掌握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和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使得20世纪可以说是西方的世纪。英国史学家尼尔.佛格森曾说:“西方之所以能够统治东方,并非因为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因为科学知识被系统地应用到了生产领域和毁灭领域。”可见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掌握是获得地位和优势的基础条件。
然而,20世纪初,渐渐地从日本开始,亚洲社会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有了这样的缩小,西方的相对衰落就变得势不可挡了(尼尔.佛格森,2015)。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20世纪后半段,从所谓的第三世界里涌现出了性的具有决定性力量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其中突出的代表是中国。几十年前,西方世界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角色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已完全不是这样了,西方世界已经长时间无法和当时的地位相提并论了。
这次工业革命,几乎可以说中国不仅先知先觉,甚至处于工业4.0国家之列。从物联网概念一提出,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就迅速采取行动,跟进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并成立相关的实体进行各方面的应用实验。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适应当今的变革。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