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2014年7月,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申请量已超过6万件,同族为3.5万余项。早的申请出现在1958年,直到1985年后,申请数量才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在1985年制定《法》后,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十分注重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进行布局。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从工业机器人相关受理数量排名前六位国家/地区(受理机构,基于同族国)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相关受理数量多的国家/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局。这也体现了中、日、韩、美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1972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85年的萌芽期;1985年~2000年的技术研发期;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期。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运动学和轨迹规划等技术,某些关键技术甚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华申请数据显示,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已经在我国申请了大量。反观我国申请人主要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我国拥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反而不太关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布局。
“四大家族”概况
在民用领域,上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绝大部分市场的“四大家族”:安川、FANUC、KUKA、ABB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了布局,并且逐年上升。同时,“中国增长”让的工业机器人巨头都把目光投向我国,总部在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不约而同地都将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目前,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总共达到八成以上,前三家在的机器人销量都突破了20万台。
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
1915年合资公司安川电机制作所成立。安川电机自1977研制出台全电动工业机器人以来,旗下拥有Motoman美国、瑞典、德国以及SyneticsSolutions美国等子公司,至今共生产13万多台机器人产品,而近两年生产的机器人达3万多台,超过了其他的机器人制造公司。2005年4月,该公司宣布将投资4亿日元,建造一个新的机器人制造厂,该公司每月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台。安川公司在申请的机器人相关4505件,同族为194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