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安全支付需求激增 NFC支付能否掀起新浪潮?

安全支付需求激增 NFC支付能否掀起新浪潮?

2016-07-29 10:22:11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原标题:NFC支付的优缺点及生态链分析——华为小米入局 NFC支付会成为主流? 关键词:移动支付NFC智能手机阅读量:32645

导读:随着安全支付需求越来越大,NFC的卡模拟功能让其在安全支付上变得非常重要,希望这股安全支付的风足够大,让这头NFC的“猪”飞起来。
  【中国智能制造网市场分析】7月11日,华为发布荣耀8,其中一个主打功能就是支持荣耀支付(HuaweiPay),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的公交地铁支付。而7月9日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5将支持公交卡功能。HuaweiPay,XiaomiPay把大家的目光又一次吸引到了NFC的身上。
  
华为小米纷纷入局NFC NFC支付能否掀起新浪潮?
 
  潜力的的NFC支付市场
  
  自从2006年诺基亚推出台NFC手机,NFC产业链的同仁们就一直致力于将NFC也做成继蓝牙,Wifi之后另一个智能手机的标配。智能机时代三星从GalaxyS3开始,GalaxyS系列就一直带有NFC功能,Apple也从2014年iPhone6上开始支持NFC,但一直没有看到实质的NFC应用。直到Apple推出ApplePay后,以及部分国内手环厂商,比如敏狐智能手环支持交通卡功能,才开始看到一些真正的NFC支付应用。
  
  NFC发展多年,一直没有起量。但随着Apple,三星,华为和小米大力推广NFC,并推出自家的XXPay,2016年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使用NFC。按目前各品牌手机厂商推出支持NFC的智能手机的节奏来看,2017年有望超过50%的智能手机支持NFC功能。
  
  支付宝等的线下发力给NFC支付带来的巨大机遇
  
  尽管中移动2006年就开始推行NFC支付试点,但由于中国银联和中国的运营商都想拥有NFC标准的主导权而互不相让,终导致NFC并没有流行起来。2015年随着微信和支付宝大力推广微信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后,极大的培养了手机用户用手机支付的习惯。而在2016年,随着Apple在国内推出ApplePay后,三星,小米和华为都推出了NFC支付功能。由于这些ApplePay,SamsungPay不需要使用复杂的申办手续,所以也带动了NFC支付的发展。
  
  其实ApplePay进入中国国内NFC支付市场就能受到众多银行体系的支持,是ApplePay放弃交易利益,换来快速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在美国,Apple要求每笔透过ApplePay的交易,都收取0.15%手续费,而此次为了顺利进入国内市场,Apple并未要求参与交易的利益分配,只是作为银行的手机虚拟卡,再加上Apple在国内拥有很多客户群体,自然能得到国内银行的全力支持。
  
  而银行方面,也非常看好NFC支持的未来前景,多家银行表示绑定的ApplePay信用卡将可享有与实体卡片相同的消费额度,并对使用ApplePay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同时还有多家银行设置可通过NFC手机进行[无卡取款/账户查询]服务的ATM。由此看来,国内银行希望通过NFC手机培养用户“线下大额支付用NFC、小额支付用二维码”的使用习惯。
  
  相对于NFCBased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只要透过网络完成(验证),而不需NFC硬件接口,因此支付可以运行于多种终端(如拉卡拉刷卡机、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类型,支付接口则可以透过二维码、APP、网页等完成。毫无疑问,二维码支付大优势就是方便,使用场景多,加上推广初期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砸钱补贴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至今已掌握近端行动支付近9成交易额。然而二维码支付的安全系数不如NFCBased也是事实,在支付地铁/公交等费用时,也不如NFC方便。尽管二维码支付暂已取得商家小额移动支付市场的胜利,但如何扩展新的应用场景才是下阶段的挑战。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来看,2015年国内使用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的用户数大幅增长。而之前网上支付基本都来自于PC级别的安全支付,随之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NFC级的安全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支付从PC支付变成了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对安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小编简单的比较了一下目前主流的跟安全支付的器件和沟通,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