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坛】初创人工智能公司的路十分艰难。因为他们会受到两方面的挤压,一个是芯片厂商的挤压,另外一部分就是即便是团队做出了软件部分,但如果没有硬件厂商为之提供硬件,工作也是进行不下去的。而目前许多创业者都是从院校出来的,习惯了通过项目收费的模式,还没有思考过具体的商业模式,这一点是需要认真思考以及亟待探索的。
张泉灵原来是中央电视台部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央视工作期间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在从事了十几年的新闻工作之后,辞去了央视的职务,以顾问形式,加入到傅盛战队,还成为了傅盛傅盛旗下紫牛基金的合伙人。为什么她会选择离开媒体圈,投身于投融行业?CCF-GAIR大会上,张泉灵和源政投资杨向阳就创投与人工智能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会谈:
记者和投资人,驱动力都是好奇心 张泉灵认为,从记者到投资人,看起来跨度很大,但它们有两个相关联之处:
,它们都是由好奇心驱动的,记者每天都在见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情,每天被强迫进行大量的学习,投资人也是如此。特别是天使投资,需要输入大量的新东西。
第二,自己当记者这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对于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不管什么样的项目,一定能找到懂行的人。
紫牛基金人工智能方向的项目去年秋天才成立,迄今为止,他们只投了七个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投资的核心在于内容方面。这样投资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波落地的应用就是在分发和营销上,所以数据使用是他们关注角度的重点——除了算法能力方面的技术壁垒之外,还要看创业者是否拥有数据的途径,这个途径是否能够很好地去使用。
跨界初创公司机会无限,但盈利模式尚不明朗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理工男的春天到了,但张泉灵强烈建议不要仅仅在理工的角度看。因为这一波人工智能能够建立商业模式的大部分是跨界,所以也往文科的方向去看一看,也往其它学科看一看,跨界团队在人工智能时代拥有特别大的机会。
然而,初创人工智能公司的路十分艰难。因为他们会受到两方面的挤压,一个是芯片厂商的挤压,另外一部分就是即便是团队做出了软件部分,但如果没有硬件厂商为之提供硬件,工作也是进行不下去的。而目前许多创业者都是从院校出来的,习惯了通过项目收费的模式,还没有思考过具体的商业模式,这一点是需要认真思考以及亟待探索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张泉灵表示她愿意与创业者们聊一聊这一方面。
初创公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中途估值——即便是项目进行得不错,中途估值也不要做得很高,很多公司都是死在「死撑高估值」这一点上的。他们都忘了一点,重点不在于中间而是结果,所以在中间估值高不一定是好事。张泉灵说,自己见过很多能力很强的大牛一心想要扛起人工智能的大旗,但都在这一方面栽跟头了,她很是心痛。
后,张泉灵坚信人工智能也会成为下层的基础设施,她表示:
这些是由各种各样的公司来完成的,因为终数据要从那儿过。但创业公司还是有希望在细分领域上有自己的突破,在跨界边缘地带有自己的空间,这是我们能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这一波的创业机会是随着人工智能在不断地成为下层基础设施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寻找的一个点。
(原标题:张泉灵:AI跨界可能性无限但要找准商业模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