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3D打印食品VS传统食品:各有千秋胜负难分

3D打印食品VS传统食品:各有千秋胜负难分

2017-05-08 16:50:26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齐之越 关键词:3D打印食品3D打印材料3D打印产品阅读量:45597

导读:随着营养构成、生产速度等技术难题逐步被化解,未来会有更多的3D打印食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食品一起丰富大家的食谱。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3D打印食品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不陌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3D打印食品并不常见,其社会认可度还远低于传统食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营养构成、生产速度等技术难题逐步被化解,会有更多的3D打印食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食品一起丰富大家的食谱。 
3D打印食品VS传统食品:各有千秋胜负难分
 
  日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发布了一份关于食品3D打印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食品3D打印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25亿美元,并且从2018起,其复合年增长率将高达54.75%。这份报告的发布引起广泛热议,3D打印食品一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3D打印技术已经兴起数年,3D打印食品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也不再陌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3D打印食品还并不常见,其社会认可度尚远低于传统食品。那么,3D打印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各有哪些优缺点呢?
 
  柔软度PK:3D打印食品更胜一筹
 
  一般而言,人们对食物是否十分坚硬没有特别要求,但是柔软却经常成为制作食品时不得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因为,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大量的老年人口对柔软食物的需求不断增长。此外,还有各种特殊疾病的患者对柔软食物也存在恒久的需求。
 
  传统食品自不必说,其柔软度往往由食材和制作方法决定,难以改变。而3D打印食品无疑在柔软度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以说,有了3D打印食品,很多老年人和特殊疾病患者就可以彻底改变整日靠传统泥状食品度日的窘境。3D打印可以制作出比传统食品更柔软、更易咀嚼的食物,上周于澳大利亚举办的3D食品打印大会亚太会议就讨论了利用3D打印蔬菜酱和马麦酱技术来帮助患有吞咽困难症的人群。
 
  个性化PK:3D打印食品再胜一局
 
  3D打印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食品3D打印也不例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食品难以创新难以改变的固定外形已令一些人感到厌倦,人们对定制化食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3D打印正是制做这类食品的佳工具。此前已有人想出在迪士尼乐园里安装3D食品打印机以增加收入的创意点子。
 
  不过,食品3D打印的定制化生产目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限于巧克力、蛋糕、糖果等几类食品的制作,而对其他食材的个性化塑造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3D打印食品的个性化在受到一部分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遭到另一部分人批评,认为其华而不实,只是一种噱头。
 
  营养价值PK:平分秋色胜负难断
 
  营养价值方面,3D打印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所长。
 
  不难想象,3D打印技术既然可以对食品外观进行个性化设计,也同样能作用于食品内部的营养价值。3D打印食品的有点正在于此。它能根据不同人群身体的不同需要,调整所做食物所包含营养成分的比例。例如糖类、蛋白质等人体所必须的物质,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的需求量并不一样。如果通过传统食品摄入,则只能通过调整食量来控制,而3D打印却只需调整食物本身。
 
  尽管3D打印食品有如上所说的好处,但是目前其技术水平还很难完整复制传统食品复杂的化学组成,所以其营养的全面性会稍显逊色,此外,这也影响了其口味和质地。
 
  生产速度PK:传统食品完胜
 
  3D打印食品目前完全输给传统食品的方面是生产速度。这也是其尚未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当前的产业瓶颈。
 
  传统食品的生产速度人们有目共睹,不必多言。而3D打印食品的制作过程从原料准备到设备调试再到食品挤出后的冷却固化等步骤,加起来要比传统食品所花费的多得多。因此,目前的食品3D打印用于小规模的个性化制作尚可,而投入大批量的食品生产明显不现实,时间成本亟待削减。
 
  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食品3D打印也不例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营养构成、生产速度等技术难题逐步被化解,会有更多的3D打印食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食品一起丰富大家的食谱。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