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摘要:与传统的交通监管数据信息采集方式相比较,RFID智能交通监管技术具有及时、准确的信息识别和采集优势。
*分析师DanBenjamin表示,交通数据收集系统市场非常可能被无线射频技术所取代。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日趋完善,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给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RFID在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中的四大应用
1、在机动车辆证照管理业务上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道路交通管理上应用的还是电子摄像监管技术,也就是大家都熟识的“电子眼”。它可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可视图像和大量交通管理实时信息。缺点是容易受地形、建筑物、大型车辆及其他障碍物遮挡;受天气(如雨雾等)能见度和夜间照度等因素影响,可靠度相对较低。据相关调查,社会上部分驾驶员为了躲避“电子眼”的监管,故意遮挡、污损、涂抹机动车辆号牌,甚至出现了“克隆车”等严重违章、违法的行为,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RFID技术的应用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以下是两个成功的案例:
《IT时报》2008年12月4日报道:今年10月底,广州东莞*安装了“电子身份证”的150辆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要辨别眼前驶过来的那辆出租车是否“黑车”,交通稽查人员只要设置好路障,等车辆减速通过时手持读卡器“叮”地一声扫描,车辆的“底细”就能摸得一清二楚。如果手持读卡器上显示不出资料,稽查人员就可截停该车进行检查,以判断是电子标签坏了还是“克隆车”。另外,由于“电子身份证”中记录了车辆的车号、营运公司、车型等资料,相关部门可以实时监控营运车辆是否按规定线路、站点行驶。
2、在交通流检测及交通违章取证上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道路车流检测一般为线圈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线圈地下埋置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计数度较高;缺点是安装过程对可靠性和寿命影响较大,维护或安装时会中断交通并且会影响路面寿命,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理等损坏。视频车检技术是zui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车流检测技术,在进行路面维修时一般不影响它的使用,但车流的检测精度,以及其较高的故障率,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经过国内某些省份的测试,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千比特每秒,标签移动速度(车速)可以达到300公里/小时。因此,RFID技术为道路交通流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交通流检测、分车型、确定道路畅通情况等道路监管上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同时,通过在关键路口设置阅读器,可实现对于车辆冲红灯或禁令的违章取证。这些应用,既满足了道路交通管理者对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监管需求,又大大减少了设备建设的初期投入,以及有效降低了设备日常维护成本。
3、在交通意外救援和特殊车辆监控上的应用
通过在在主干道上、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交叉路口,设立RFID信息采集点,当车辆通过时,阅读器得到通过车辆的ID及经过时间,形成记录,这样便可以准确知道车辆的行驶路线,及大概位置。一旦车辆发生突发意外,需紧急救援,而又不能描述具体事发地点时,交通管理部门可迅速根据事主提供的车牌及事发时间等线索,搜索该时段内发生意外车辆的相关行驶信息,确定大致事发地点,以方便救援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减少意外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另外,根据各RFID信息采集点收集上来的车辆通过信息,大大方便了交通事故逃逸车辆的排查和跟踪工作,同时,也为其他需跟踪或“关注”的可疑或“特殊”车辆的监控工作提供了便利。
4、RFID在不停车收费中的应用
RFID在路费征稽、高速公路或各种停车场收费中的应用体现为不停车收费。利用RFID技术,通过与银行帐户的捆绑,可实现电子钱包结算,不停车收费,这样可以zui大限度地缓解收费站、停车场出口等因收费效率低而引起的交通堵塞,提高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减少车辆在收费口等待时不必要的燃油消耗,降低收费口的噪声水平和废气排放,减轻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是RFID技术zui成功的应用之一。将阅读器天线架设在距收费口约50-100米的道路上方。当车辆经过天线时,车上的电子标签被头顶上天线唤醒,发射出车辆ID信息,如发卡商(发卡银行)编号、车牌号、车类参数、电子标签号等标识信息,阅读器接受到信息后,传送至车道控制器(后台计算机),对进入收费车道的车辆进行电子标签的合法性校验,分析出车辆的相关信息,并进行通行费用计算和自动扣费,zui后用指示灯及蜂鸣器告诉司机收费是否完成,不用停车就可通过。1996年、佛山市政府安装了RFID系统用于自动收取路桥费以提高车辆通过率,缓解公路瓶颈。车辆可以在250公里的时速下用少于0。5毫秒的时间被识别,并且正确率达99。95%。
*分析师DanBenjamin表示,交通数据收集系统市场非常可能被无线射频技术所取代。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日趋完善,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给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RFID在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中的四大应用
1、在机动车辆证照管理业务上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道路交通管理上应用的还是电子摄像监管技术,也就是大家都熟识的“电子眼”。它可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可视图像和大量交通管理实时信息。缺点是容易受地形、建筑物、大型车辆及其他障碍物遮挡;受天气(如雨雾等)能见度和夜间照度等因素影响,可靠度相对较低。据相关调查,社会上部分驾驶员为了躲避“电子眼”的监管,故意遮挡、污损、涂抹机动车辆号牌,甚至出现了“克隆车”等严重违章、违法的行为,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RFID技术的应用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以下是两个成功的案例:
《IT时报》2008年12月4日报道:今年10月底,广州东莞*安装了“电子身份证”的150辆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要辨别眼前驶过来的那辆出租车是否“黑车”,交通稽查人员只要设置好路障,等车辆减速通过时手持读卡器“叮”地一声扫描,车辆的“底细”就能摸得一清二楚。如果手持读卡器上显示不出资料,稽查人员就可截停该车进行检查,以判断是电子标签坏了还是“克隆车”。另外,由于“电子身份证”中记录了车辆的车号、营运公司、车型等资料,相关部门可以实时监控营运车辆是否按规定线路、站点行驶。
2、在交通流检测及交通违章取证上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道路车流检测一般为线圈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线圈地下埋置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计数度较高;缺点是安装过程对可靠性和寿命影响较大,维护或安装时会中断交通并且会影响路面寿命,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理等损坏。视频车检技术是zui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车流检测技术,在进行路面维修时一般不影响它的使用,但车流的检测精度,以及其较高的故障率,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经过国内某些省份的测试,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千比特每秒,标签移动速度(车速)可以达到300公里/小时。因此,RFID技术为道路交通流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交通流检测、分车型、确定道路畅通情况等道路监管上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同时,通过在关键路口设置阅读器,可实现对于车辆冲红灯或禁令的违章取证。这些应用,既满足了道路交通管理者对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监管需求,又大大减少了设备建设的初期投入,以及有效降低了设备日常维护成本。
3、在交通意外救援和特殊车辆监控上的应用
通过在在主干道上、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交叉路口,设立RFID信息采集点,当车辆通过时,阅读器得到通过车辆的ID及经过时间,形成记录,这样便可以准确知道车辆的行驶路线,及大概位置。一旦车辆发生突发意外,需紧急救援,而又不能描述具体事发地点时,交通管理部门可迅速根据事主提供的车牌及事发时间等线索,搜索该时段内发生意外车辆的相关行驶信息,确定大致事发地点,以方便救援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减少意外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另外,根据各RFID信息采集点收集上来的车辆通过信息,大大方便了交通事故逃逸车辆的排查和跟踪工作,同时,也为其他需跟踪或“关注”的可疑或“特殊”车辆的监控工作提供了便利。
4、RFID在不停车收费中的应用
RFID在路费征稽、高速公路或各种停车场收费中的应用体现为不停车收费。利用RFID技术,通过与银行帐户的捆绑,可实现电子钱包结算,不停车收费,这样可以zui大限度地缓解收费站、停车场出口等因收费效率低而引起的交通堵塞,提高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减少车辆在收费口等待时不必要的燃油消耗,降低收费口的噪声水平和废气排放,减轻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是RFID技术zui成功的应用之一。将阅读器天线架设在距收费口约50-100米的道路上方。当车辆经过天线时,车上的电子标签被头顶上天线唤醒,发射出车辆ID信息,如发卡商(发卡银行)编号、车牌号、车类参数、电子标签号等标识信息,阅读器接受到信息后,传送至车道控制器(后台计算机),对进入收费车道的车辆进行电子标签的合法性校验,分析出车辆的相关信息,并进行通行费用计算和自动扣费,zui后用指示灯及蜂鸣器告诉司机收费是否完成,不用停车就可通过。1996年、佛山市政府安装了RFID系统用于自动收取路桥费以提高车辆通过率,缓解公路瓶颈。车辆可以在250公里的时速下用少于0。5毫秒的时间被识别,并且正确率达99。95%。
上一篇:打造特高压成套设备心脏
下一篇:医疗用“胶囊内镜机器人”研制成功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交易会 暨先进制造业博览会
展会城市:合肥市展会时间: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