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技术首页>操作维修

我国继电器市场发展拥有自己的特点

2009年10月13日 14:20来源: 人气:814

 微电子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继电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小型化、表面贴装化。电子整机日趋薄、轻、小以及大量采用片式元组件,加快了推进继电器小型化、表面贴装化的进程。随着继电器与新技术,如微电子技术、微组装技术以及微精密机械加工技术融合的不断加深,继电器的极限物理尺寸不断被突破,继电器片式化已成为可能。第二,高性能化、高频化。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继电器高频特性的提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快速引入不仅使继电器功耗、负载、可靠性、耐恶劣环境等性能大大提升,而且使原难以实现的功能迅速变成现实。第三,复合化、集成化。继电器在嵌入软件和组合进其他元器件后,将不再是以往仅能实现单一开闭功能的分立控制元件,而是复合、集成为新型的以继电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部件或子系统,这将颠覆传统继电器的概念。



  据美国独立的技术、市场和战略咨询研究公司———风险投资开发公司(VDC)2007年8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06年继电器(≤50A的机电继电器和固体继电器)总销售额约为44亿美元。VDC预计继电器市场将以6.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2011年将达到60亿美元。2008年受美国金融风暴冲击,经济增长放缓,但由于元件行受影响滞后的因素,加之我国继电器占世界总量比较大,预计2008年继电器市场将保持5%的增长,达到49亿美元。


  2007年是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双突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2007年我国继电器实现销售收入101.88亿元,完成产量44.04亿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9.16%和20.22%。我国2007年销售收入和产量已分别达到的31.55%和36.70%。我国继电器产业总体规模已步入世界制造大国行列,地位持续稳步提升。2008年经营出口增幅下滑,但我国继电器产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增速将达15%左右,销售收入将达117亿元左右。



  我国继电器行业应打造大产业链条

  我国继电器市场发展拥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新形势,全力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当前,我国继电器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离两化融合的要求相距甚远。全行业将立足两化融合,加快继电器新产品及应用系统开发,奋力推进继电器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与整机厂形成更加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建立更广泛的产业联盟组织,打造大产业链条。全力参与机械、冶金、化工、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率,助力节能减排。在汽车领域,要重点突破在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技术;


  在电力领域,要加大在电网管理调度自动化、变电站及保护自动化、配电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开发;在机床领域,要结合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提高各类数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度。要切实将创新真正融入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继电器在积极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中将不断催生出新的门类产品。


  二是大力研发新型继电器产品及继电器新技术。为适应应用领域技术快速升级的新形势,将特别加强新一代继电器设计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开发,加快研制新型继电器。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输的频率由几百MHz迅速发展到几十GHz,将加快研发能几乎无失真地传输和切换这些无线高频信号的射频同轴继电器。目前研发的重点是传输频率为几百MHz到18GHz的产品,下一步研发目标将是4GHz~40GHz射频性能更高的新型结构产品。2007年汽车继电器销售额已占继电器销售额的21%,已超过通信行业成为继电器的*大应用领域。汽车技术的发展对继电器要求日趋严酷,从而推动汽车继电器变革。同时,应加强相关技术的开发,包括智能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无害技术。


  三是向复合化、集成化方向演进。继电器技术内涵与外延正随着技术飞速进步、相互加速渗透融合以及应用的深化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继电器原本作为机电元件,将加速向微电子、光电子产业延伸和拓展,实现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智能融合,呈现出复合化、集成化新趋势,与其他新领域交叉融合将衍生出产品的新形式。如在继电器内部集成各种元器件和电路,如MCU、ASIC等,使之能实现多种功能,如延时、放大、运算、显示、监控、报警、故障诊断、模糊控制等。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编辑精选

更多


宣传样本推荐图书

旗下子站

工控网机器人仪器仪表物联网3D打印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仓储物流环保设备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化工设备电子加工设备水泥设备海洋水利装备矿冶设备新能源设备服装机械印染机械制鞋机械玻璃机械陶瓷设备橡塑设备船舶设备电子元器件电气设备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 兴旺通| 产品分类浏览|产品sitemap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加盟热线:0571-87759904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