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中国城市河流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被防洪绑架了。工程师们修堤坝、建水闸,尽可能地将河道裁弯取直;只有一件事常常被忽视,那就是河流的生命。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用地匮乏,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河道。用堤坝的方式缩减河道宽度,利用堤坝来解决雨洪期河流的行洪问题,成了城市河流的宿命。那些高高大大的堤坝虽然保障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却使河流失去了生命,成为了一条条混凝土水渠。河流失去了原来属于她们的领地,没有了呼吸的空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国大多数城市现在都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困局:名义上的“母亲河”,实则是一条条丑陋的、毫无生命力的泄洪渠。怎样让城市河流焕发新的生 命力;在保障防洪的同时,又能够使其回到真正健康、可呼吸的河流?这是我们现阶段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河流的生命首先来自于清洁的水源。河流无论大小都是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雨水及地下水溢流汇聚而成。除了那些空间污染 特别严重的地区,天上降落的雨 水原本都是干净的;落到地面后,如果地面污浊,雨水就会带来污 染物渗入地下,汇入河流,这就 是我们常说的面源污染。农业、工业、城市街道都是面源污染的 重要来源。
居民的生活污水、工厂和医院的废水是构成污水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过去因为环境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此外很多城市的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合流,也导致了原本干净的雨水受到了污染。这些都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
一、治理河流生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流域内污染源的控制范围。
河流的水质状况依赖于我们对周围污染源的治理。从截污管网的设置、污水处理厂的提档升级,到生态湿地系统的建立等等,都应该有效地阻止污水直接汇入河流。
2、建立源头水源涵养林。
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边远的山区。 由于森林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急剧下降。失去涵养能力的河流就会出现雨季洪水 泛滥、旱季干枯缺水的局面。因此, 要有源头治本的意识,要从森林恢复入手治理洪涝干旱,这才是 根本的源头,而不是无休止的加 高加固河堤。
3、要使城市雨污分流。
城市雨水和污水合流使得污水治理难上加难。对于一个年降水量 1000mm的城市,按 100平方千 米的市域面积计算,每年的降雨 量就是1千万吨!不算城市外部汇入的水量,这一千万吨的水,如果弄脏了,要经过处理就要建 100个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 这是一个很令人恐惧的数字!而 实际上我们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效 率还很低,通常是劣五类进去, 劣五类或五类水出来。能达到三、四类水质排放标准的很少。我们无需再进一步赘述雨污分流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说,任何地方都要考虑雨污分流。
4、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每个地方的污染状况都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解决办法。污水厂的设置是分散还是集中, 要根据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污染物的种类、地方经济能力来确定。总的原则应该是简单实用,且经济高效。通常我们的工程师不太擅长 打破常规的创造性规划:从空间综合规划上入手去解决洪涝问题, 而不局限以针对问题为导向,就事论事的工程思维。事实上,合理的空间规划,通过分洪、滞留、调蓄是更生态、更有效益的防洪抗旱方式。
二、河滩生态的保护在于减少人为干预
有了清洁的水源,不等于我们就有了河流的生命。一条河流少则几公里,多则上千公里,其生命的张力既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动态历程。河流经过的每一片土地都应该充满生命的期待和无尽的遐想;每一次潮涨潮落都孕育着生命;每一个激流险滩都是鱼儿和鸟儿们的欢乐家园, 也是河流的生命乐章。河床是河流赖以生存的空间;其中河滩湿地得以保护、重建,符合生态规律是河流生态的*要素。
那些把河滩城市公园化,伤害生态河滩湿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城市中zui能实现“荒野” 景观的地方就是河滩。每年的洪水涨落都会造就一些滩涂湿地景观。如果我们不去干预,便在无形中产生了*的城市“自然”景色。虽然它没有*脱离人工干预,但也难能可贵。
三、河流的生态应与文化交融
人类逐水而居造就了无数的 滨河城市、村庄。河流的生命与人们生活紧密交织,成为不可分 离的一部分。创造生态宜居、繁荣美丽的滨水景观,也就成了河 流新的生活方式。河流的生态当 然不排斥人的活动。过去多少代 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没有践踏、破坏河流,只是近代才出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世界多地不乏城市与河流相交辉映的案例,很是值得我们用心借鉴。
做好河流生态景观的原则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河流治理不是单纯的水利,也不是单纯的景观。河流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必须要综合各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将水利、 水生态、景观规划、旅游、经济、 城市管理等协调到同一个平台上,有效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河流基本上都是跨区域、省份,有的甚至跨国界的。因此区域间或国家间的合作极其重要。流域的生态连续性是河流的基本特征。地区间协调好经济利益, 共同维护河流的生态才可能保障 河流的生态安全。